阅兵刚刚过去10天,可场上那些亮相的装备依然是大家讨论的焦点。这其中最吸引眼球的,非压轴登场的东风5C莫属,它到底怎么做到“覆盖全球”的呢?
9月13日,央视新闻把这个谜团揭开了真相。
在《东风-5C何以成为覆盖全球的核威慑王牌?》这篇文章里,央视新闻提到,当东风-5C在阅兵式上亮相时,解说词是这样说的: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天候戒备、有效威慑;用武力来维护和平、稳定局势;握有战略重器,铸就和平的盾牌!
光是“覆盖全球”这四个字,就把网友们炸得不行啦。
要说“覆盖全球”这四字,真是让人觉得震撼到不行。这意味着这款导弹传递的信号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不可抗拒、不可预测、不可拦截”!正是凭借这些优势,才能做到随时戒备、有效威慑,最后打造出一道坚固的和平屏障。
军事专家邵永灵提到,液体洲际导弹和固体洲际导弹之间有不少区别,而他还预测东风5C的射程,理论上可以超过2万公里!
因为固体洲际导弹能量密度不太高,特别是那些可以搭载在车辆上的机动发射导弹,重量和体积受到严格限制,这也就影响了它们的推力和射程嘛。为了实现理想的射程,固体洲际导弹通常会选择绕过南极走北极“抄近路”,这样一来,就能对北半球的核大国构成威慑了。
不过啊,北极弹道的“近路”好处,却被反导系统巧妙地变成了“容易发现、容易预料、很容易拦截”的弱点!
这主要是因为北极弹道飞行路线相对特殊,容易被监测和跟踪,小范围内的预警和拦截变得更为简单,所以反导系统能更快地发现并应对这些弹道。
原来是这样,一方面,美国、俄罗斯等核大国在北极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布设了不少天基红外预警卫星,一旦导弹发射,很容易被这些卫星捕获,隐蔽性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北极弹道是北半球核大国之间最短的路线,导弹沿途的方位角、高度、速度啥的都比较固定,反导系统可以提前算出精准的拦截时机,不用担心那些复杂多变的机动轨迹;第三个方面,像美俄这些国家,为了防止洲际导弹“抄捷径”,在北极方向也部署了更多拦截弹和雷达,组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拦截网络,用“密如蛛网”一点不为过。
所以,要让洲际导弹达到“不可抗、不可预料、无法拦截”的效果,除了加强它们的隐秘性和机动能力,提升射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就是说,只要能从任何地方发射,打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这基本上就算是洲际导弹的底线目标了。
其实,从赤道上的一个点到对应的另一个点,距离通常都超过2万公里。
邵永灵提到,虽然我们装备了不少固体燃料的洲际导弹,可东风-5系列依然屹立不倒、不断进步,原因在于液体燃料的最大优势在于推力强,能让导弹飞得更远,搭载的战斗部也能更大。
回头看,苏联时期的Р-36орб洲际导弹可跑到4万公里远,但现在已经退役了,所以说,东风5C算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一款射程超过2万公里的洲际导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