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报·深度观察丨匠心铸魂,强国筑梦 一场跨越时空的沈阳工人大思政课

匠心铸魂,强国筑梦

一场跨越时空的沈阳工人大思政课

□沈阳日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评论员 伏桂明 封葑

2025年9月1日,首届“沈阳工匠日”。

沈阳,这座铭刻着共和国工业辉煌与转型阵痛的城市,以一场名为“匠心筑梦强国有我”的沈阳工人大思政课,为自己赋予了新的时代注脚。这不仅是一场为150名沈阳工匠、沈阳青年工匠命名的大会,更是一堂精心构筑、意蕴深远的“工人大思政课”。它回答的,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在国家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何为工匠之魂、何以强国之力、何谓新时代工人之使命。

大思政课在历史的纵深中拉开帷幕。产改汇报片勾勒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脉络,《先锋——沈阳百年工运路》系列短片将镜头对准具体而微的历史切面:抗美援朝兵工厂的紧急生产、家国情怀的赤诚丹心、技术革新运动的智慧火花、中华全国总工会匾额上的沈阳印记、“马恒昌小组”跨越时空的劳动竞赛……这些影像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旨在构建一种集体记忆的坐标系,告诉今天的劳动者——

你们从哪里来,你们所承接的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荣光与责任。

三声钟响,余韵悠长,既是向历史致敬的钟声,也是开启新时代的号角。

主持人的开场白,迅速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关切相连。设立“沈阳工匠日”的决定,溯源至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发“李志强班”职工的回信,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地方性活动提升至落实中央精神、响应国家号召的高度,赋予了仪式前所未有的政治意涵和时代分量。“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精神”——沈阳正展现出重塑工业荣光、激发内生动力的坚定决心。

第一课:强国有我

——使命引领的匠心

“强国篇”是这堂大思政课的核心立意。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将工匠的个人技艺与国家的宏大叙事紧密缝合。

访谈《强国匠心》中,三位工匠的故事是“国之大者”的生动注脚。沈飞韩东团队在28天内攻克进口设备“趴窝”难题,设计“自适应角度工装”,确保战机核心零件万无一失,他坦言“手中的零件承载着战友生命、民族脊梁、国家重托”。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刘东,将人形机器人引入军机保障领域,实现国内首次飞机防护、加油等操作的自动化,其背后是打破国外仿真软件垄断、研发自主可控系统的艰辛历程。特变电工张希礼参与世界顶尖的±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他将自己的线圈绕制工作比作塑造“心脏里的血管”,精细操作全凭手感,全世界无机器可替代,沈阳制造的特高压变压器已成为“大国重器”的王牌。

他们的故事共同勾勒出一幅“使命驱动创新”的图景。技术难题的攻克,不再仅是个人荣誉或企业效益的追求,更是关乎国防安全、能源战略、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使命。他们的“匠心”,因而充满了紧迫感与家国情怀。

两位工匠导师出场,使这一篇章愈发彰显使命感。视频连线的大国工匠李志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殷切期望,分享四十年航空报国初心,强调“我们的发动机有多强劲,祖国和人民就有多稳当”。现场的大国工匠高凤林,以其“金手天焊”攻克数百项航天技术难关的经历,诠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寄语沈阳工匠“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双手丈量‘中国精度’”。

他们的出现,构建了一种跨越企业、行业的精神传承谱系,将沈阳工匠群体纳入国家顶尖工匠引领的价值共同体中。

第二课:匠心筑梦

——钻研淬炼的极致

“钻研篇”则深入到技术的深度与时间的厚度。它揭示了荣耀背后的艰辛之路——钻研。

演讲《砥志研思》呈现了三种不同的钻研路径。航天新光付井明为保障重大宇航工程“到点交账”,打破常规,历经无数次试验失败,最终攻克型号瓶体内表面清理的工艺难题,他的信念是“前方若没有路,我们就要踏出一条路”。沈阳故宫文物修复师冯维,在“修画补的是裂痕,续的是文脉”的敬畏中,锤炼“手稳、站得住、气匀、心静”的绝技,守护民族文化遗产。沈阳铸造研究所杨海波,为造“最好的武器装备”埋头钻研焊接工艺,从追求表面美观到攻克内部气孔裂纹,总结20多项发明,确保军品百分百合格,在阅兵式中感受自身价值。他们的经历表明,“匠心”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追求极致,在失败与摸索中积累智慧,是对技术的无限敬畏和对责任的无限担当。

工匠导师、全国劳模徐宝军赠送的破旧笔记本,成为了这一篇章最动人的“教具”。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调试参数、钻刀草图、英文缩写对照表,这是一个时代产业工人“干中学、学中干”的实物见证,象征着钻研精神的薪火相传。他的寄语——“让中国制造的未来少些‘卡脖子’的痛,多些挺直腰板的骄傲”——精准地将个人钻研与国家制造能力提升联系起来。

第三课:创新驱动

——突破壁垒的智慧

“创新篇”聚焦于工匠精神中最具时代气息的维度。它展示了沈阳工匠如何从技术的追随者、应用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规则的制定者。

情景演讲《创新崛起》在工匠导师、沈鼓集团专家姜妍的引导下,三位工匠讲述了在不同领域“破壁”的故事。北方重工赵绪平团队,面对国外页岩气装备技术封锁,靠一段视频反复研讨,攻克核心难题,后又研发国际首创的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装备,实现从突破封锁到领跑全球的跨越。制药工程师李晓丹,推动生物制药关键物料国产化,在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反复测试,保障国家一类新药产业链安全,并用创新赢得国际巨头的巨额订单。储能技术研发者阎放,团队从零起步攻克磁悬浮飞轮核心技术,在艰苦环境下调试,实现从引进样机到完全自主研发、商业化运行的梦想。

他们的创新,直指“卡脖子”难题、能源安全、产业链自主、前沿技术探索,具有鲜明的国家战略导向。合声“我们的故事很平凡,但我们知道,祖国知道!”道出了创新驱动的根本动力——国家需要。他们被视为“城市的脊梁,时代的榜样”,是创新驱动的中坚力量。仪式赋予创新者以荣誉,明确宣示城市的价值取向。

第四课:奋斗建功

——平凡岗位的忠诚

最后的“奋斗篇”是整堂大思政课的落脚点,它将前三个篇章彰显的精神和价值,回归到千千万万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与实践中。

段全成、王振达、张子月、袁铭阳、刘兴华、李驰,一位沈阳工匠和五位沈阳青年工匠《砥砺前行》的演讲,展现了奋斗的多元面向:奋战在智能制造一线、精益求精的赛场、打破垄断的前沿、炫酷的AI世界、国家网络安全的隐秘战场、守护民生安全的日常。他们的“答卷”——一把焊枪、一份中国标准、一个AI模型、一道安全防线、一次险境维修——共同汇集成“建设制造强国、数字强国”的沈阳实践。他们的誓言铿锵有力:“使命必达”“开拓创新”“勇当先锋”。

而工匠导师、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王刚带来的“断铣刀”礼物,寓意深刻。他分享了自己曾因一时疏忽导致铣刀断裂,差点造成重大事故的经历。“这把断铣刀一直留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能有丝毫马虎。质量就是生命,这不仅是口号,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作为“罗阳青年突击队”一员分享收到总书记回信的经过。

大思政课在100面厂旗汇成的旗海和100位工匠倡议中达到高潮。

舞台之上,100位沈阳工匠与青年工匠代表庄严站立,手中高擎的正是来自各企事业单位的100面厂旗。这不仅仅是一面面旗帜,更是沈阳制造业战线上100座坚实的堡垒、100股奔腾的力量!旗帜飞扬,汇聚成一片象征沈阳工业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海洋。这翻滚的旗海,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幕——它庄严宣告:沈阳的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同时,这极富冲击力的视觉符号也在强烈地宣告:工匠精神并非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植根于沈阳雄厚工业体系沃土、由无数个奋斗个体凝聚而成的磅礴力量。

站在新起点,每一位工匠以铿锵誓言发出时代的强音,共同倡议:

我们要坚守主人翁的秉性,传承匠心;

我们要发扬勇立潮头的天性,淬炼匠魂;

我们要保持精工细作的品性,精进匠技;

匠心筑梦,强国有我……

课后笔记

大思政课的深意与启示

这场工人大思政课的成功举办,让我们不禁回想起一个代表沈阳工人光辉的历史印记。1950年11月18日,新华社电稿报道了《政务院通过提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沈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委员名单》,除了任命朱其文为市长、焦若愚为副市长,还任命了25位委员,其中就有三位工人代表——马恒昌、赵国有和张尚举。这一历史细节,见证了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辉煌岁月,也体现了那个年代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如今,这场工人大思政课正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一次政治话语与工匠叙事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工匠精神”“强国梦”转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人物故事与技术细节,实现了政治引领的具象化、情感化、故事化。

其深意在于——

重构身份认同:通过历史溯源与时代表彰,它帮助沈阳工人,特别是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重新确认自身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重塑“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

指明行动方向:它清晰地传达了新时代对工匠的要求——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匠人”,更是心怀家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的内涵被拓展为“强国匠心”、“钻研执着”、“创新驱动”和“奋斗建功”的复合体。

凝聚振兴力量:激发全市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工匠精神转化为推动沈阳全面振兴、实现产业升级、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具体行动,为东北振兴提供一种基于内在能动性的文化支撑和人才支撑。

这堂沈阳工人大思政课也带来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单向灌输,而是可以通过仪式、叙事、榜样、符号等多种元素,构建一个富有感染力和认同感的意义场域。当沈阳工人们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中看到自己的故事被颂扬、自己的付出被铭记、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时,“匠心筑梦,强国有我”便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

这堂特殊的大思政课落幕了,但真正的课程——在车床旁、在实验室里、在数字云端、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贡献强国力量——才刚刚开始。

沈阳,这座英雄城市,正期待着她的工匠们,用新的辉煌,续写新的传奇。

来源:沈阳日报 摄影:王雁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