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海局势因赖清德上台后的政策选择而持续升温。赖清德自2024年5月20日上任以来,推行一系列带有“台独”倾向的政策,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
他提出“做最坏打算”,通过城市巷战训练和“汉光”军演试图提升台湾地区所谓的“防御能力”。美国政府对此保持沉默,未明确承诺“武力护台”,而岛内专家质疑赖清德,怎么能把解放军当做俄军一样看待?
赖清德的“最坏打算”
赖清德上台后,延续了民进党一贯的“台独”路线,通过政治言论和军事动作不断试探大陆底线。他在就职演说中强调“两岸互不隶属”,并推动一系列去“中国化”的政策,例如修改教科书、限制两岸交流等。这些举动直接导致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
为了应对可能的军事冲突,赖清德政府将“最坏打算”落实到军事层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借鉴乌克兰经验的城市巷战训练。台军方认为,乌克兰在俄乌冲突中通过巷战拖延俄军进攻,为自身争取了时间和国际支持。
2024年的“汉光”军演,首次将重点放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解放军登陆后的巷战场景。演习中,台军在台北、高雄等城市部署防御工事,训练士兵在复杂地形中作战。
此外,台当局还加速从美国采购武器,包括“爱国者”导弹系统、F-16V战斗机和反舰导弹等,试图提升不对称作战能力。台当局宣称,这些措施旨在“以小搏大”,通过持久战削弱解放军的进攻意志。但这一策略是否有效,引发了岛内外专家的广泛争议。
在岛内,赖清德通过政治手段巩固民进党地位,同时削弱国民党等反对力量。他推动立法限制亲大陆势力的活动,并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强对媒体和舆论的管控。但这些政策不仅加剧了岛内政治分化,也让部分民众对赖清德的支持度下降。2024年底的民调显示,近四成台湾民众对其两岸政策表示不满,认为其过于激进。
美国为什么“不吭声”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国对台海问题的态度依然保持“战略模糊”。尽管美国国会通过多项法案提升台当局的国际地位,并继续对台军售,但特朗普本人从未公开承诺在解放军攻台时进行军事干预。这种沉默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首先,美国自身的军事实力因近年来对外援助而受到削弱。自2022年起,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武器,导致其弹药库存和舰艇维护能力严重不足。据美国国防部2024年的评估报告,其海军舰艇可用率已降至60%以下,而弹药储备仅能支撑短期高强度冲突。这种情况下,美国难以同时应对乌克兰和台海两线作战。
美国在军事工业上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是另一个关键因素。中国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稀土供应链,而稀土是生产高科技武器的核心原料。2024年,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大幅削减对美稀土供应,导致美国军工企业面临生产瓶颈。特朗普政府将经济复苏作为首要任务,避免因台海冲突进一步激怒中国,影响其国内制造业的稳定。
特朗普一贯主张“美国优先”,强调减少海外军事冒险。他在竞选期间多次表示,不会为“遥远的盟友”牺牲美国士兵的生命。这种立场与拜登时期“重返亚太”的战略有所不同。
2025年初,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布报告指出,即便中国攻台,美国直接介入的成本将远超收益,且可能引发与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全面对抗。这种评估进一步强化了特朗普政府的谨慎态度。
解放军与俄军的本质差异
台湾军事专家郑博文公开质疑赖清德的城市巷战策略,认为其低估了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他指出,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暴露出的问题是后勤不足、指挥混乱和装备老化,而解放军则完全不同。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力发展智能化战争能力,拥有全球领先的无人机群、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和精确打击技术。
解放军的“彩虹”系列无人机已在多次演习中展现出超视距打击和集群作战能力,而其高超音速武器能够突破现有防空系统。这些技术优势使得解放军能够在短时间内摧毁台湾岛内的关键基础设施,根本无需陷入巷战泥潭。
大陆近期的军事演习进一步印证了专家的判断。2024年下半年,解放军在台海周边举行多次大规模演习,模拟封锁台湾海空交通线并实施联合火力打击。演习中,海军、空军和火箭军协同作战,展示了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相比之下,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缺乏有效的跨军种协作,这也是其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郑博文强调,台湾的地形和人口密度决定了巷战策略的低效性。台湾岛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主要城市集中在西部平原,一旦解放军突破外围防线,台当局将无险可守。此外,城市巷战需要大量人力和物资储备,而台当局的兵力仅20余万人,后勤补给高度依赖海运。在解放军封锁下,台当局的抵抗能力将被迅速耗尽。
赖清德的“最坏打算”在军事上虽有一定准备,但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大陆通过出口管制限制台湾地区的半导体原材料供应,导致台积电等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同时,两岸贸易额在2024年下降15%,许多台商因不确定性选择撤离大陆市场。岛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攀升,进一步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大陆在军事威慑之外,还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压缩“台独”的生存空间。2024年,台当局的“邦交国”数量降至历史最低。此外,大陆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削弱了台当局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旨在迫使台当局在国际社会中更加孤立。
尽管日本和澳大利亚公开支持台当局,但其援助更多停留在口头上。日本因宪法限制无法直接出兵,而澳大利亚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改变台海平衡。联合国则多次呼吁两岸通过和平对话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升级。美国虽未明确表态,但其军方内部评估认为,中国攻台的难度虽高,但并非不可克服,这为特朗普政府的沉默提供了依据。
赖清德将乌克兰经验套用至台湾地区,显然忽视了两者的本质差异。乌克兰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国际援助网络,而台湾地区作为一个孤岛,缺乏类似的外部支持条件。
依赖城市巷战拖延时间的前提是美国介入,但特朗普政府的态度表明,这种期待可能落空。此外,政治上打击国民党虽能暂时巩固权力,却让岛内撕裂加剧,削弱了全民抗敌的凝聚力。
美国的沉默不仅是实力受限的体现,也反映了其对台海问题优先级的重新评估。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台当局对美国而言更像是一枚棋子,而非核心利益。特朗普的经济优先政策和军备不足现状,使得其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施压中国,而非军事冒险。
大陆在台海问题上展现出战略耐心,通过军事威慑和经济制裁逐步削弱台当局的抵抗能力。但其底线不容触碰。一旦赖清德越过“红线”,例如宣布“法理台独”,解放军可能迅速采取行动,届时台当局将面临全面危机。
对于赖清德而言,当前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强硬姿态与务实政策之间找到平衡。继续激进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调整策略、寻求两岸对话或许能为台当局争取更多时间。
大陆则需在展示实力的同时,避免过度刺激国际社会,为和平统一保留空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立场将持续影响局势,但短期内难以改变台海力量对比的基本格局。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