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万亿存款一动,A股暴涨1000点——钱来了、故事也来了,别被故事割了韭菜
傍晚菜市场口儿,人们互相拉着手腕算着自家那点存款想法儿,一个邻居嚷嚷着,“你看啊,股市又涨了,我表弟说他赚了几万块”,另一邻居摇着头说,“别高兴太早,去年底2700多点,我们都还记得呢”,这热闹里有点恐慌也有点贪婪,像谁家厨房烟火气冒出来却能把人吸过去的那种味道。
上周在上海的资本市场论坛,资深经济学家李迅雷站台,明白扔下一句话,现场有记者赶紧记他说这波涨90%靠资金,10%靠盈利,意思是钱把估值往上推,企业并没有突然变得多赚钱,这话像门口大爷点破了晚饭的油锅味儿,让人既醒又郁闷。
从年初到现在,A股整体涨了约35%,方方面面都在吆喝涨势是怎么来的,估值贡献了30个百分点以上,而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只有2.5%上下,换句话说就是钱多了,股价先动起来了,赚钱没跟上,根基有点虚。
聊钱从哪来最直白,居民存款那160多万亿元的数字成了街坊巷尾的谈资,三年期存款利率跌到1.3%以下,很多中老年人手里的定期到期后不想再躺着吃利息了,部分钱开始往理财和股市跑,银行存款吃不香了,理财产品和股市香了。
有人拿2015年比较,喊着“融资余额超过2015年高点”,但当年市场盘子小、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约4.7%,现在只有2.49%,比例差了整整一半,换个说法就是杠杆没当年高,场外配资那种疯狂这回没见到,市场上有人松口气、有人还惴惴不安。
走到股票里去看,沪深300市盈率大概在14倍,股息率2.6%,比起美股那边标普500的29倍PE、纳斯达克的41倍PE,A股现在看着有“性价比”,尤其是那些大盘蓝筹、稳定分红的股票,很多资金在排队;但科创50却像街头摊子里最闪的灯,八月份最高涨30%,市盈率一度冲到190倍,现在回落到177倍,买的人讲故事多,讲估值少。
现场有券商内勤偷偷在微信群里吐槽,说很多散户就是听故事进场,什么AI、创新药这类词儿喊得震天响,背后实际盈利能不能兑现还两说,内部门口的年青分析师也在互相抱怨,研究报告里写满了“成长性”三个字,但底下利润表却苦苦支撑,员工之间气氛有点紧张。
翻历史就更刺眼,资本市场有人把日本90年代初的事儿搬出来给大家当反面教材,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了,日本股市靠平准基金入市和降息在四年后反弹了55%,但企业没成长,三十年基本停滞,股市也就没劲了,这个例子在论坛里被反复拿出来念叨,像老邻居讲过去的辉煌和教训。
数据不花哨地摆在桌上,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约2.99万亿元,同比只增2.5%,这个数字被人当成鞭子抽向乐观派,制造业占全球份额近三分之一,却只有部分子行业像光模块、PCB这些细分赛道净利润增速超过50%,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板块整体净利润增速约15.9%,有人把这些行业写成未来救命稻草,也有人说那只是小众的光亮点。
政策端的声音像压在心口的重棉被,市场有人提到《价格法修正草案》的修订在列,监管层表面上动笔,信号是“上头要管”,但下头的赚钱机器并没有马上停金融工具、政策工具箱里的多项利率和流动性调节还在运转,基金经理们一边看着政策风向一边忙着换仓。
港股也被拉进这场热闹里,估值低先涨一步的逻辑让南下资金越来越有定价权,内地资金跑去港股淘低估值资产的场景频繁,基金经理们在路演上讲得头头是道,普通投资者在朋友圈转发几张涨幅榜单,像小区大妈晒自家菜地的茄子图一样自豪。
市场结构上的变化也引发员工和投资者的争吵,主动基金今年上半年偏好大市值央企和确定性资产,基金收益率分化严重,大家开始较真谁选对标的,公募内部会议里的语气冷硬了不少,年轻研究员跟老基金经理杠上了,老的说稳,新的说要抓成长,场面像小区两派争抢菜摊最后一把韭菜。
散户圈里梗层出不穷,微博和贴吧上有人把“高股息股”称作“老年人养老金版蓝筹”,也有人把科创板戏称为“故事付费套餐”,段子手把市场的矛盾编成了段子,但底下的留言里依旧能看见被割过韭菜的人在讲自己的血泪史,情绪浓烈。
从投资建议的角度,李迅雷的言论被不少基金经理引用,他说短期看资金、长期看盈利,这话在理财会议、在私募圈被当成口头禅,债券方面有人盯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喊着如果超过2%就是买点,几家私募也在群里快速调整仓位,增加黄金和大宗商品的配比来对冲风险。
街头也有逃生指南,老张在理财群里了几条,第一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A股、港股、债券、黄金都分一点,第二重点看公司的利润表和现金流,别被故事麻醉,第三如果玩科创50类高估值产品,先设好止损线别盲目追高,这些话被群里转发得像邻里间传菜谱一样频繁。
买房子、买车的人也开始算账,房地产遇冷的背景下,居民把钱先存银行,日子过得更谨慎了,很多年轻人把一半的存款放在货币基金或短债基金里,把另一半放一点稳健的蓝筹以求心理安慰,社区理财讲座座无虚席,大家想学会在热闹中保命。
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街坊们的实际操作,普通人要学会看两项东西,一是公司的盈利和现金流,这东西是股票能不能长久的底座,二是资金面和利率走向,它决定了市场热不热,懂得分散配置和设置止损的人,在这轮看似热闹的行情里更可能安稳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