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里“淹死”是种什么感觉?
你没听错,不是在海里,就是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
这事儿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一个叫卢卡·帕尔米塔诺的欧洲宇航员,正美滋滋地在空间站外头干活,突然感觉自己后脑勺有点湿。他一开始没当回事,太空里哪来的水?
但很快,水就不是一点点了。
水珠开始在他眼前飘,挡住视线,钻进他的耳朵,堵住他的鼻子。他听不见地面指挥的声音,因为水灌满了耳机。他没办法呼吸,因为嘴巴和鼻腔里全是水。
在那个绝对真空、连声音都无法传播的地方,他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溺水。
他眼前一片漆黑,只能凭着肌肉的记忆,摸索着往回爬。每一下呼吸,都是在吸水。那种绝望,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窒息。
这就是太空行走。我们看着电视里他们轻松地挥挥手,觉得浪漫又伟大。但背后,可能就是这么一次呼吸都得拼命的瞬间。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早着呢。
漏水只是其中一种死法。
有一次,美国一个叫里克·马斯特拉基奥的宇航员,在太空干完活,准备收工的时候,瞟了一眼自己的手套。
不看不知道,一看魂都吓飞了。
手套的大拇指上,破了一个5毫米的洞。5毫米,就跟一粒米差不多大。但在太空,这玩意儿就是要命的。宇航服里有气压,外面是真空,一旦最里层被扎破,你身体里的空气会在几秒钟内被抽干。
那次算他命大,破损没穿透最关键的一层。任务被紧急叫停,他灰溜溜地爬了回去。
一双手套,就能决定一个航天员的生死。
除了装备出问题,人自己犯迷糊,后果也挺吓人的。
有个女宇航员叫海德玛丽,她在维修空间站的时候,一个装满了工具的包,没拿稳,直接从手里“溜”走了。
那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帆布包。那是个价值超过10万美元,重达14公斤的大家伙。
它就那么慢悠悠地、优雅地,飘向了深邃的太空,成了一块时速28000公里的太空垃圾。地面控制中心的人脸都绿了,得天天盯着这玩意儿的轨道,生怕它哪天想不开,“咣”一下撞回空间站。
一个失误,就给太空制造了一个高速巡航的“炸弹”。
说了这么多国外的“惊险片”,你可能会问,咱们中国的航天员呢?他们是不是每次都顺风顺水?
怎么可能。
神舟十九号任务的时候,航天员蔡旭哲也经历了一次没对外公开的险情。
当时他正在舱外作业,一个关键的部件突然出了毛病。整个计划瞬间被打乱。事后他说了一句话,我听了心里都咯噔一下。
他说:“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能让一个身经百战的航天员说出“严重得多”,你可以想象当时有多悬。太空辐射、微小的碎片,任何一样都能在瞬间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但蔡旭哲做了什么?
他没慌。
就那么在太空里,面对着未知的故障,他凭借着在地面练了上千次的本能,冷静地操作了三次。
三次精准的操作,险情解除了。
这不是电影剧本,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是在地面模拟舱里,一次又一次重复枯燥训练,换来的生死30秒。
英雄一个人顶在前面,但他的背后,站着的是谁?
就在蔡旭哲发现问题的同一时间,远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个由“人工智能+人类专家”组成的“最强大脑”,已经炸开了锅。
30秒,故障位置被精准锁定。
2分钟,三套应急方案已经摆在了桌面上。
这种反应速度,简直了。你在地面上点个外卖,商家接单可能都没这么快。这就是咱们的天地协同,航天员在天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有一个国家级的智囊团在实时保驾护航。
这是第二道防线。
可万一呢?总有万一。
万一当时的情况极端到,宇航员自己解决不了,地面出的方案也来不及用,飞船坏了,就是回不来了。
怎么办?
这才是咱们真正的底牌。
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航天,有一个叫“一项目双飞船”的备份机制。
说白了,就是神舟十九号在天上飞的时候,在咱们的发射场,永远都有一艘一模一样的神舟飞船和一枚长征火箭,加满了燃料,安安静静地在那儿待命。
它就是一辆停在急诊室门口的“太空救护车”。
一旦天上的航天员遇到极端危险,真的回不来了。地面会在2小时内,启动这套备份系统,发射一艘救援飞船上去,把人接回来。
从火箭到飞船,再到遍布全球的测控网络,整个救援系统随时都能激活。
这种安全感,真的不是吹的。它告诉我们的航天员:放心去飞,家里有底。
我们看到的每一次轻松挥手,背后都有一群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和一个伟大的系统将他们的安危视若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