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非洲,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浩瀚的草原、成群的野生动物,当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饥饿。
虽然非洲的土地面积庞大得令人吃惊,但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单是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就有2.5亿人吃不饱饭,这占全球饥饿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了。
每逢这个时候,总有人忍不住发问:土地那么广,为啥不多耕点?非洲人咋就这么懒呢?
有人会说,非洲人是真的懒吗?
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数据显示,非洲人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周达50个小时,远远超过发达国家通常的37个小时。
农村的非洲农民,更是天还没亮就起身下地,直到天黑才肯回家,一天忙得连脚都不离地。
尤其是非洲那边的女性,不光要操持农活,还得去打水、做饭、照顾孩子,她们在农业中的作用能占到60%到80%左右。
这样辛苦的付出,怎么能说她们懒呢?
除了工作时间之外,还有个细节能说明问题:在非洲的农村,几乎看不到那些游手好闲的闲人。
不论是老人还是妇女,只要身体还能吃得消,都会赶到田里去劳作。他们希望靠种地让家里人吃饱,但田里的收成总是不太给力。
不是说他们不努力,主要还是外在条件太难,要光靠勤快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再提一个常被误解的观念,很多人觉得非洲的土地都特别肥沃,随便插根筷子都能长出芽来。
其实非洲的土地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整个非洲面积超过三千万平方公里,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这几种气候类型占了差不多九成,真正肥沃的土地少之又少,而且分布也不均匀。
实际上,只有非洲南部的一些国家,比如南非周边几个地区,得益于热带草原和地中海气候,气候条件不错,风调雨顺,一年到头都挺稳定,粮食产量也就能自给自足了。
别的地方土地问题可不少,比如撒哈拉沙漠南端满是黄沙,干旱得连喝的水都紧张。
非洲中部那片热带雨林,虽说树木密集,绿意盎然,但土壤经过好多年的淋洗作用,养分基本被雨水冲刷得一干二净,想种粮食根本不行。
西非和东非沿海这块地方,气候还算不错,但就是基础设施没跟得上。
更让人头疼的是热带气候的特点,就是雨季和热期不在同一时间。
说到底,明明阳光和温度都挺够用的,可雨水偏偏要么迟到,要么一下子就成洪水。
就像萨赫尔那边,庄稼人种小米、高粱,全得看雨季的脾气,要是雨季不按点,整整一年的辛勤都白费了。
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就更惨了,干旱和洪涝不停换着来,2011年的大旱把1300万人搞得受灾,2019年又是一场洪水,把所有的庄稼都冲毁了。
这么样的气候条件,无论多努力,想要收获个好结果都挺难的。
在土地和气候的因素限制下,非洲许多地方的主要食物不是水稻或小麦,而是木薯。
木薯这东西不挑土地,耐旱耐贫瘠,在非洲多数地区都能种,可它有个大问题:
它里面含有毒素,不能直接吃,得先经过浸泡、晾晒这些繁琐的步骤,才能把毒性去掉。
就算如此,还是每年有非洲人因为没有正确处理木薯,丢了性命。
而且木薯的营养水平比不上水稻、小麦,长期只吃木薯的话,容易造成营养不全面。
可没办法啊,水稻和小麦都得靠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可非洲大部分地方根本搞不到这些,农民只能退而求其次,种木薯,这一切都让人无奈得很。
除了自然条件不太理想之外,非洲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也是个真头疼的难题。
如今不少非洲农民还靠牛拉犁地,种的也是自己留的老品种,结果产量本来就不高。
想换个拖拉机啊?一台得几万美元,普通农户根本买不起。
即便打算贷款,银行利率也挺高,农民们怕收成不好还不上债,根本不敢去借。
像乌干达那样,农业顾问少得可怜,一个顾问要负责五千个农民,根本忙不过来,新技术也难以推广开来。
非洲的基础建设还不太完善,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也挺严重。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只有34%的居民能在2公里范围内找到一条品质不错的道路,而在东亚地区,这个比例高达90%。
一到雨季,土路变成了泥塘,收割机都开不进去,收完的粮食也无法运走,只能腐烂在田里。
种一公顷玉米,扣掉人工费,卖的钱刚够维持生活,可去城里打零工收入更高,所以不少农村的年轻人都去了城里,留在家的老人家体力跟不上,只能看着田地荒芜。
就算有人打算租地,比如中国企业想租10万亩地,签合同的手续特别麻烦,推进得也挺慢的。
除了内部的难题,外头那些束缚也让非洲农业难有起色,实在是步履蹒跚。
当年欧洲殖民者来到非洲,不光占了大片土地,还根本不让非洲土著接触先进的农业技术,更不允许他们种植能够解决温饱的作物。
他们只让当地人干些采茶这种没有技术难度的工作,逼着非洲人去种植经济作物,把非洲本来的粮食生产体系彻底弄乱了。
即使非洲国家后来摆脱了殖民统治,那段时期留下的影响依旧没有散去。
许多国家依然主要靠出口经济作物来换取外汇,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像肯尼亚吧,早在1995年就超越斯里兰卡,变成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但赚的钱其实挺少的。
由于肯尼亚受到过去历史的影子影响,只能主要负责出口原料,至于那些真正能挣到钱的中间环节,全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本国人根本拿不到产业链的控制权。
非洲国家的贸易逆差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比方说,2020年肯尼亚的出口额是65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占了三个主要品类,但进口总额达到了182亿美元,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光这一块,逆差就有117亿美元。
更令人吐槽的是,发达国家每次向非洲提供100美元援助,可实际上通过贸易和投资啥的,总共从非洲赚回106美元,真是赚得盆满钵满。
非洲靠卖农产品赚的钱,还远远买不了工业品的钱,根本没有资金搞好自己的农业发展。
对于这些麻烦,非洲也在琢磨招儿,既有自己内部的办法,也有跟国际合作的尝试。
在咱们这儿,有些国家也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得通的技术方案。
就拿尼日尔的农民来说吧,他们种金合欢树,不仅用来挡风遮沙,还能蓄住雨水,树叶掉落后还能当肥料,把荒废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收成也跟着翻了几倍。
马里通过短信把天气预报发给农民,告诉他们啥时候是最适合播种的时机。
布基纳法索有个名叫“zai”的传统做法,就是挖坑蓄水,这招在应对干旱问题上特别见效。
在政策层面,埃塞俄比亚向农民发放土地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这块地归自己所有,这样一来,农民更有信心投入资金来耕种。
尼日利亚为小农户提供贷款,支持他们种水稻,结果产量一下子就飙升了。
非洲自由贸易区也在积极推动,目标是让粮食能够在不同地区之间流通调度。
在国际合作上,中非之间的关系发展得挺不错。中国企业带去了收割机,还帮非洲建起了大棚,教农民们育苗、用有机肥,试点地区的产量提高了好几倍。
在肯尼亚,当地还设有专门的培训基地,每个月都会培训几十位农民,传授他们最新的种植技艺。
bros,不难发现,“非洲人懒”这说法其实挺片面的啦。
其实,非洲人并不是不愿意耕作,只是受到天气、技术水平、历史背景还有资金这些问题的牵绊,困难不少。
虽然眼前的难题不少,但他们也都在拼命想办法开辟新途径。
从不同国家采取的应对之策来看,只要方向对、资源到位,非洲的农业肯定能逐步改善。迟早有一天,非洲人民也能真正填饱肚子。#夏日旅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