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到4:0!歼11A被鹰狮碾压的十年,中国空军是如何逆天改命的?

2015年11月,泰国呵叻空军基地的跑道上,四架中国空军的歼-11A重型战斗机缓缓滑行。阳光下,它们庞大的双发机身泛着冷光,仿佛自带威慑力。然而,接下来的72小时里,这些16吨重的“空中猛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碾压,在超视距空战对抗中,它们被泰国空军的轻型“鹰狮”战斗机连续四次击落,比分定格在0:4。中方飞行员走下舷梯时,有人攥紧了飞行日志:“雷达屏全是雪花,导弹根本追不上……”

这场代号“鹰击-2015”的联合训练,首次将中国主力战机与西方体系正面对抗。泰国空军派出的JAS-39C/D“鹰狮”由瑞典制造,仅重6.8吨,不足歼-11A的一半。但轻型机身背后,是三代半战机的技术代差:它的PS-05/A雷达探测距离达160公里,比歼-11A的N001机械扫描雷达远40公里。演习一开始,“鹰狮”便在120公里外锁定目标,而歼-11A的雷达屏直到80公里才隐约出现光点。

导弹差距更为致命。泰国“鹰狮”挂载的美制AIM-120C5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射程超100公里,发射后战机即可脱离。歼-11A的俄制R-27导弹却需持续雷达照射目标,一旦发射,飞行员只能直线飞行充当“活靶子”。四场超视距对抗中,中方战机三次因引导导弹暴露位置,被“鹰狮”二次锁定反杀。

电子对抗的溃败最令人窒息。“鹰狮”的电子战套件包含拖曳式诱饵和主动干扰吊舱,可同时释放电磁迷雾与红外干扰弹。演习记录显示,歼-11A的雷达多次在接敌3分钟后突现满屏雪花,被迫切换手动模式。而自身无专用电子对抗系统的歼-11A,连导弹逼近告警都依赖基础设备,面对干扰毫无还手之力。

战术层面的差距同样触目惊心。泰国飞行员采用北约标准“一击即离”战术:两架“鹰狮”通过LINK-16数据链共享预警机信息,一架佯攻吸引火力,另一架在侧翼发动致命打击。中方飞行员却因数据链仅支持单向传输,陷入“单机盲战”。复盘视频中,一架歼-11A在追击敌机时,被后方悄然而至的导弹直接“击落”。

唯一亮色出现在近距格斗环节。歼-11A凭借AL-31F发动机的强劲推力和苏霍伊系经典气动布局,在缠斗中多次咬住“鹰狮”。一次对抗中,中方飞行员以“弗罗洛夫法轮”机动绕至敌机后方,用机炮“击落”目标。但现代空战超视距打击占比超70%,这种逆转无法改变整体败局。

演习结束当晚,中方指挥组房间彻夜亮灯。雷达数据对比图摊满桌面:N001雷达锁定目标平均耗时8.2秒,而PS-05/A仅需3.1秒;R-27导弹在电子干扰下的脱靶率高达67%,AIM-120仅12%。 一份标注“绝密”的评估报告直指核心:“歼-11A的航电水平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

2017年,“鹰击”演习再度启动。中国空军没有回避短板,反而主动派出了升级版歼-10B。 这款战机搭载国产1473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增至140公里,并首次配备PL-12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泰军飞行员在战后简报会上坦言:“我们被迫将接敌距离拉近到80公里。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歼-10C携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导弹亮相泰国机场,其雷达探测距离突破200公里,可同时追踪12个目标。在异型机对抗中,歼-10C多次在150公里外抢先锁定“鹰狮”,泰军指挥塔录音里频繁出现“规避! 规避! ”的急促指令。当年《汉和防务评论》称:“中国用四年走完了西方十年的航电升级路。 ”

硬件跃进之外,训练模式彻底重构。2016年起,中国空军将“鹰击-2015”录像列为必学教材,在朱日和基地增设电子对抗专区,用模拟器复现“雪花屏”场景。飞行员年训练小时数从120增至180,接近北约标准。2018年“金头盔”比武中,新型数据链支持八机编队实时共享目标,甚至能调用预警机数据引导导弹。

2024年的呵叻基地,攻守已然易形歼-16重型战机挂载PL-15导弹升空,其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同时攻击六个目标;机腹电子战吊舱能释放128位编码干扰波,反向定位干扰源位置。泰军飞行员在采访中透露:“现在我们的雷达告警器比对方导弹还忙。 ”

十年间,中泰“鹰击”系列演习成为装备演进的活标本从歼-11A的铩羽到歼-16的反制,从机械扫描雷达到有源相控阵体系,从单机作战到预警机指挥的“空中局域网”。泰国空军司令玛纳上将的总结意味深长:“最好的课堂,永远是真实的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