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现今上海万航渡路435号的历史建筑,原为军阀陈调元的旧居,自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所占据。汉奸丁默邨(其事迹被电影《色戒》中的虚构角色易默成所借鉴)与李士群为日军效力,从事特务活动与情报收集。他们招募了诸如吴四宝之类的地痞流氓作为打手,在76号地点横行霸道,无恶不为。
汪精卫选择与日本合作,并与丁、李两人结盟,在此地举办了汪伪政权的“第六届全代会”。会议结束后,随即设立了“特务机关”。自此,该地转变为拘禁、严刑拷问、掠夺及勒索的黑暗中心,令民众谈及便心生恐惧。关于76号机构的恶行,在吴四宝与佘爱珍的相关叙述中已有所提及。他们不过是执行命令的打手,而真正操控这个“恐怖巢穴”的幕后黑手,其实是李士群。
在之前的叙述中,我们提及了吴四宝与佘爱珍的事迹,其中上海滩臭名昭著的“第一恶人”吴四宝恶贯满盈,最终命丧其日本上司之手。然而,在汪伪政权位于上海极斯菲尔路76号的“特工总部”里,吴四宝的角色仅是一名打手,真正幕后的大佬是李士群。李士群掌控着汪精卫政权的“魔窟”——76号特工总部,在上海滩权势滔天。李士群掌管76号期间,该组织制造了超过3000起血腥事件。相较于吴四宝,李士群的罪行更为深重。
【一、娶妻叶吉卿】
在周佛海的回忆录中提及的影佐,全名影佐祯昭,他担任日本在上海的“梅机关”负责人,是策划汪精卫叛国的核心特务。汪伪政权成立后,影佐成为该政权的最高军事顾问,拥有近乎“决策者”的地位。晴气庆胤,作为影佐的副手,具体指挥汪伪的特务部门,是丁默邨和李士群的直接上级。晴气初次接触时,对丁默邨抱有戒心,而对李士群则较为友善。据其回忆录记载,1938年冬日的一天,日本大使馆的书记官清水董三引领丁默邨和李士群前往重光堂,谒见高级特务土肥原贤二中将。丁默邨看上去约莫三十多岁,眼神如蛇般幽深,令人感到不安。相反,李士群体态白胖,面容俊朗,双眼明亮,给人以和善之感,与丁默邨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初次接触时,李士群给人的感觉便显得颇为严苛。实际情况表明,他在行事上的狠辣程度,甚至超越了丁默邨!
在丁与李两人之间,首先选择依附日本势力的是李士群。李士群,1905年在浙江遂昌出生,家境贫寒,但智力出众,20岁那年成功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上海求学期间,他邂逅了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叶吉卿。叶吉卿外貌出众,家境殷实,且比李士群年长三岁,当时正在复旦大学学习。得益于叶家的经济支持,李士群顺利完成了学业。另一种叙述版本是,李士群曾因饥饿倒在叶家门前并昏迷,被叶父救起后,从而结识并爱上了叶吉卿。然而,这个版本听起来过于离奇,真实性有待商榷。
叶吉卿建议李士群放弃绘画梦想,转至上海大学学习化学。那时的上海大学,革命气息浓厚,从其教授名单便可见一斑,如瞿秋白、茅盾、恽代英、李达等人均曾在此执教。这股革命热潮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大约1926年间,李士群在上海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叶吉卿也随后入党。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党组织安排李士群前往海参崴东方大学接受特工培训。1928年底,李士群完成学业回国,自此与特工事业紧密相连,并最终因此遭遇不幸。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李士群在执行中共秘密任务时,先后遭遇了八次被捕。面对严刑拷问与审查,由于缺乏确凿证据,他始终坚守牙关,顽强抵抗。为了营救李士群,叶吉卿不辞辛劳,倾尽财力物力。某次,李士群落入公共租界工部局之手,为避免被移交给国民党,他求助于青帮大佬季云卿,并因此重获自由。事后,李士群向季云卿递上投名状,正式与青帮建立了联系,这一举动也为他日后投降日本并扩充势力奠定了基础。1932年,李士群与叶吉卿夫妇同时被国民党特务捕获,这一次,李士群选择了背叛,加入了陈立夫领导的调查科,该机构后成为中统的前身。
世间没有密不透风的秘密。丁默邨和李士群的计谋败露后,调查统计局决定追究责任。凭借广泛的人脉关系,丁默邨得以获释;而缺乏靠山的李士群就没那么走运了,他被带到南京,囚禁在监狱里,遭受严刑拷打,企图迫使他承认自己是双重间谍。在生死关头,叶吉卿挺身而出,设法营救丈夫。
【二、川岛芳子之谜】
叶吉卿携带巨额现金与金银珠宝抵达南京,慷慨解囊,四处疏通关系。得到贿赂的调查科内部人员建议她采取高层策略,并将她引荐给调查科科长徐恩曾。不出所料,在徐恩曾的直接帮助下,李士群得以释放,并被安排在调查科(后更名为中统局)的一个基础岗位上,算是重获新生。坊间流传,叶吉卿为营救丈夫,不仅花费重金,还付出了个人代价。鉴于叶吉卿容貌出众,加之徐恩曾素以好色闻名,结合李士群最终获释的事实,人们不难做出一些“风流”猜想,这些流言蜚语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士群在中央统计调查局(中统)的处境并不顺遂,长期停留于基层情报岗位,与另一叛徒顾顺章的境遇相比,有着天壤之别。顾顺章带来的破坏力显而易见,然而,当时的人们未曾预料到,这位在中统中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李士群,其造成的危害最终会远超顾顺章。叛徒的类型多样,背离帮派者可称为叛徒,脱离组织者也属此类,而最为人所不齿的当属叛国者。李士群的行为,正是属于叛国投敌,沦为汉奸之列。
南京沦陷后,李士群转移到武汉。1938年秋季,李士群找到时机,携带资金潜逃至香港,并与日本驻港领事中村丰一取得联系。李士群之所以选择背叛国家,其根源在于他对权力和财富的渴望,以及想要出人头地的野心。在接管76号特工总部后,他向旧友马世淦透露心声:“咱俩都没背景,在重庆难以与人竞争,那里资深人士众多,难以立足。而在这里(汪伪政权),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攀升。”
有多篇网络文章叙述,李士群在武汉期间,据称受到知名间谍川岛芳子的引诱,转而投向日本方面。随后,在川岛芳子的引荐下,他秘密前往香港,与中村会面,中村又进一步将他引荐给上海日本总领事馆的书记官清水董三。这一叙述最初源自于李士群下属、汪伪特工总部南通地区负责人姜颂平的回忆,并被众多网络文章所引用。但经过仔细考察,这一说法似乎站不住脚。根据日本传记作家上坂冬子的著作《川岛芳子:男装女谍》中的记录,在武汉会战前夕,川岛芳子实际上正在天津经营饭店,甚至面临被日本人清除的危险。因此,将李士群与川岛芳子扯上关系,显得颇为牵强。据悉,李士群习惯于在闲聊中夸大其词,以树立自己的威严。他常常吹嘘自己与川岛芳子关系密切,还声称与影佐交情甚笃,这些都有夸大之嫌,但竟有人信以为真。相比之下,同为汉奸的罗君强的回忆更为可信。他提到,李士群是通过与日本的一位台湾籍女间谍建立联系,才逃到香港并找到中村的。
此外,根据多面间谍袁殊的叙述,李士群由香港抵达上海后,得知袁殊隶属于军统,便迅速联络袁殊,请求安排住宿。袁殊于是将李士群安置在霞飞路上某旅馆的一间房间内。为了帮助李士群,袁殊给予了他一些资金,而李士群则利用其中的三十元购置了一套二手西装,随后在上海开始了他的行动。由此可见,李士群初抵上海时,生活尚无稳定,仍处于困顿之中。
【三、汉奸合流】
不久后,行动能力强的李士群逐渐获得了清水董三的青睐。为了表明自己的“亲日”立场,他迎娶了一位东北亲日商人的千金。然而,当他的妻子叶吉卿从外地返回上海得知此事后,大闹了一场。鉴于叶吉卿曾对李士群有救命之恩,他最终不得不将那位女子送回了“满洲国”,以此平息风波。回顾李士群仕途得意的这几年,他的桃色新闻并不多。这除了因为叶吉卿的“管教”严厉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一直忙于争夺权力和财富。
李士群初次投靠日本人时,面临一个显著劣势,即他在中统内部长期处于基层,名声不显,难以聚集人心。于是,他想到了昔日上司丁默邨。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指令陈立夫成立了“调统会报”,下设三个部门。其中,徐恩曾担任第一部门负责人,戴笠为第二部门负责人,而丁默邨则负责第三部门,主管电讯及总务事务。不久后,第一部门改组为中统,第二部门改组为军统,第三部门则被撤销。戴笠趁机揭发丁默邨在接待张国焘时存在滥用公款的行为,导致丁默邨失去职务。愤怒之下,丁默邨前往昆明修养。当收到李士群的邀请时,他欣然接受,随即前往上海。
1939年初,日本军事高层许可晴气领导丁、李两人,创建了一个秘密情报机构。他们收到两大箱资金,共计三十万日元,以及众多武器,包括手枪、子弹和炸药。此外,极司菲尔路76号被指定为该机构的行动基地。晴气等人招募了像吴四宝这样的社会不良分子,以及一些背叛了中统和军统的人员,让他们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帮凶。这些人肆意破坏抗日组织,对同胞施以暴行。76号特工总部完全处于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之下,受其资助、指挥和监督,是一个罪恶的集中地,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恐怖窝点”。
汪精卫与周佛海面临人手短缺,而丁默邨和李士群则急需一个旗帜。在日本的推动下,他们迅速达成了合作。这一合作的促成者是汪曼云。汪曼云当时担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留在上海,后被李士群拉拢。他借由前往重庆参加培训的机会,途经香港时,转交了丁默邨写给周佛海的信件,从而与汪精卫的叛国阵营建立了联系。到了1939年5月,汪精卫一行人抵达上海。经过一系列协商,丁默邨和李士群及其手下与汪精卫合并,成为了他的护卫和执行者。
【四、清乡罪恶】
76号秘密机构所行之恶,数不胜数,相关内容在探讨“上海滩首要恶霸”吴四宝的事迹中已有所提及。吴四宝作为李士群的部属,其诸多恶行实则源于李士群的策划与驱使,此点不再赘述。然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李士群的罪行远不止于76号的活动范畴。顾顺章的背叛确实带来了严重损害,但其影响相对局限。相比之下,李士群的罪恶波及范围广泛,受害人数以千万计(当时江苏省人口即达3600万之众)。
汪精卫伪政权背叛国家,对中华民族造成极大危害的行为中,“清乡”行动尤为突出。日本侵略中国,以小博大,其最致命的短板在于资源匮乏。为此,日本采取的主要战略是“以战养战”,在占领区内大肆抢夺,无情剥削,以满足战争需求。然而,仅凭日本自身力量,效率并不理想,于是他们将这一重任转嫁给了汪伪政权。
汪精卫接下“清乡”职责后,原计划指派罗君强来主导。罗君强身为周佛海的重要助手,当时担任汪伪政权的“边疆委员长”一职,但他对自己的职位颇为不满。汪精卫直接对罗君强表示:“你现在的这个边疆委员长,更像是个挂名的‘荣誉职位’,我有项重要且实质性的任务想交给你。”边说边从文件柜中抽出一份日文版的《清除计划》及其中文翻译。罗君强听后非常高兴。他提议道:“‘清除’这个词太过强硬,换成‘清乡’可能更为合适。”随后,他积极投入到计划的制定中,安排相关人员,并自封为“督办”。然而,罗君强并不知道,早在1941年新年之际,晴气已安排李士群前往台北温泉与影佐会面,影佐当时已私下决定由李士群负责“清乡”工作。眼看着自己即将到手的任务被夺走,罗君强后来气愤地回忆说:“原来李士群和军事顾问部的晴气中佐早已暗中商定好了一切,只是让影佐出面交给汪精卫方面而已。”自此以后,罗君强和李士群表面上维持着兄弟情谊,实际上却成为了势不两立的对手。
1941年5月,"乡村清理委员会"宣告成立,由汪精卫亲自担任主任,陈公博与周佛海分别出任副主任。然而,这三位领导人更多是名义上的,实际运作则由"秘书长"李士群负责。该委员会实施的"乡村清理"行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本富饶的民众遭受严重剥削,连汪伪政权内部人员也对此感到不满。时任伪江苏监察官的陈则民,向汪精卫汇报称,民间对"乡村清理"极为愤慨,戏称其为"清箱",意指清理民众的家底。这一言论传至李士群耳中,他愤怒地威胁道:"若陈则民再踏足南京,我必取其性命。"此言一出,陈则民自此再未公开露面。
在“清乡”活动期间,李士群完成了另外两项重要举措。首先,他解除了所谓的“维新派”成员、原汪伪政权下的“江苏省主席”高冠吾的职务,并由自己亲自兼任该职位。关于“维新派”,其背景是在1938年日本军队攻占上海后,他们协助建立了一个名为“维新政府”的傀儡政权。随后,随着汪精卫的叛国投敌,多个汉奸势力合并,“维新政府”被撤销,其成员被整合进汪伪政权中。尽管“维新派”在汪精卫集团内部并不占主导地位,但仍拥有一定影响力。李士群采取强硬手段夺取权力,这无疑触怒了这一派系。
维新团体势力薄弱,李士群对他们肆无忌惮地施加压力,甚至对他的上级周佛海,李士群也敢挑衅,从周佛海那里谋取私利。周佛海同时担任汪伪政府的“中央储备银行”行长,负责推行“中储券”,规定以1比2的比例兑换原先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然而,李士群提出,“清乡”地区有4000万法币未能及时换成中储券,要求按1比1的比例进行兑换。周佛海别无选择,只能按李士群的要求,回收了这4000万法币。但实际上,李士群对民众仍按1比2的比例兑换,从而轻易地将4000万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