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塞尔维亚才发现,原来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是这样的形象

飞机落地贝尔格莱德,窗外是被晚霞擦亮的河面,颜色像一层薄薄的金箔。我拖着箱子过边检,工作人员看见护照封皮,抬头笑了一下,吐字很慢地说:“中国……朋友,欢迎。”前面排队的旅客回头看我,我也下意识点头,还了他一句“谢谢”。刚出闸口,又被一位志愿者拦下,问我需不需要城市地图,听见“来自中国”,他把地图多塞了一份,说“给朋友的”。我意识到,关于塞尔维亚人的很多印象,真的得亲自来一遍才算数。

①机场之外的第一站:咖啡馆的“加菜”

入住民宿后我顺着河往老城走,随意钻进一间街角咖啡馆。吧台后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先生,听到我笨拙地报出菜单上的词,他笑着比划,让我坐一会儿。端上来的除了咖啡和小甜饼,还多了一小碟果酱和一块烤面包。我以为点错了,他摆摆手,用手指了指胸口,慢慢说:“中国,朋友。”然后把食指竖起来,示意这是“礼物”。隔壁桌的三位老人凑过来,其中一位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你好”,又换回塞语,语速不快地聊起往事——年轻时看过中国电影,听过“来自东方的朋友”这句说法;还有人提到家里柜子里还留着中国游客送的纪念小旗。话说到一半,他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纸,是他孙子课堂上写的中文“谢谢”。纸边磨得起毛,显然被他带了很久。我坐在那儿,一边抿咖啡,一边觉得时间被放慢了半拍。所谓“友好”,原来不是见面大谈历史,而是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愿意多送一勺果酱、多说一句“朋友”。

② 街头的“标签”:从“你好”到“功夫”

走在卡莱梅格丹公园的坡道上,迎面跑来几个小孩,其中一个突然摆了个像样的“起手式”,对我叫了一声“功夫!”。同伴也学着比划,还眨眼问我会不会“飞踢”。旁边的妈妈连忙道歉,我摆摆手,学他们的动作回敬了一个,孩子们瞬间笑成一团。在超市结账,收银员看到我拿着中国品牌的方便面,抬头露出一个很“懂”的表情,说“好吃”,然后掰着手指头跟我算他知道的中国味道:火锅、饺子、酸辣汤。出租车司机喜欢聊“成龙”“李连杰”,还会半认真半玩笑地评价:“中国人,勇敢,讲义气。”我问为什么,他指了指手机里收藏的一段老电影片段,又指指自己,意思是“从小看到大”。有次我手机没信号,司机直接降速,帮我把地址输入他的导航,再把车窗摇下去,朝路边的人问——一路“协作”,把我送到了目的地。

③ “勤奋、靠谱、守约”的刻板印象?

在多瑙河边我结识了做外贸的朋友。他从车后备箱搬出一盒盒样品,边介绍边感叹:“和中国的伙伴做事,心里很踏实。邮件回得快,答应的交期基本不用我们催。”他给我看过一张时间表,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个环节的预计时间。他指着其中几项,说“对,就是这几步,我们最放心”。他也直接问:“为什么你们的城市变化这么快?每次视频会议背景都不一样。”我想了想,说也许是因为我们习惯把事推进,眼里老是有下一个目标;也许是因为大城市节奏高,基础设施更新快。他听完点点头,说那就难怪他的中国同事开会说话节奏紧,像提前写好提纲。

④ “体面”“大方”的游客印象

在斯卡达利亚石板路上,傍晚的餐厅把桌椅摆到了路中央,歌手弹琴唱歌,空气里是烤肉和葡萄酒的混合香气。我落座不久,隔壁来了一桌中国游客。点菜时,他们先问服务员有什么“推荐”,又补了一句“别怕我们吃不完”,最后干脆让服务员照自己爱吃的分量上。上菜后,大家互相夹菜、交换口味。结账时,桌上那位年长者直接把账单拿过来,刷卡、签名、握手,动作干脆。起身时还多留了小费,服务员连说“谢谢”,脸上的笑不是职业化,而是发自内心的满足。餐厅经理和我闲聊,说中国客人“很会享受”。他一边学着我们举杯的动作,一边夸“你们出手大方”。我问他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他想了想:“拍照很多,走的时候会再来一次,带朋友一起。”

⑤ 原来中国不是只有两座城

第二天在“共和国广场”旁边的小市场,我和摊主起各自的城市。她以为我来自北京或上海,听到我说出国内另一座城市的名字,露出疑惑的表情。我展开手机相册,给她看家乡的街景:河、桥、夜色下的步行街,还有堆满瓜果的早市。她看得很认真,时不时问,“这里离海远不远”“冬天会不会下很大的雪”。她对“超大城市”的想象很明确,对中国的“层次感”却陌生。我便顺着照片讲各种城市的区别:南方和北方的口味,东部和西部的风景,沿海与内陆的节奏。讲到热闹的集市,她突然笑起来,说“和我们的周六集市很像”。她拉着我从摊位后面穿过去,指着一排瓶瓶罐罐:蜂蜜、果酱、腌菜、干草药。她说“你看,我们也有自己的‘烟火气’”。那一瞬间,距离缩短了。她不再把中国看成“两个名字”的遥远地图,而是能对照自己生活的、鲜活的城市群。

⑥ 好奇心:从美食、节日到语言

在一家面包店,我被问到“春节到底有多热闹”。我把手机里鞭炮、舞龙的视频递给店员,他一边看一边发出“哇”的感叹。年轻人更直接。会问“你最想我去中国哪里”,也会把手机递过来放一首中文歌,求我翻一句歌词的意思。我用最简单的词解释,他点点头,反过来教我几句塞语,姿态有点像“交换礼物”。有位大学生把我拉到操场边的长凳上,认真问“中文难不难学”。我说“难在声调”,他马上学舌,我笑得前仰后合。他不气馁,反复试了几次,最后勉强把声调压对。临走前他举起拳头,一字一顿:“我,会,学。”眼里亮亮的。

⑦ 路边一场“临时翻译”:被需要的感觉很直白

在火车站,我遇到一位带孩子的中国妈妈,和售票员沟通不上。售票员看见我背着相机,以为我是当地华人,朝我挥手。我没懂几句塞语,只能用英文和手势彼此转译,把时间、站台、换乘路线一点点敲定。最后售票员在纸上写下数字和箭头,确认过几遍,把票推了回来,冲我们笑。孩子抱着纸张像抱着宝贝,妈妈向我连连点头。那天我才意识到,“中国人”三个字在这里还有另一个含义——除了游客、合作伙伴、朋友,也常常是“能帮忙的人”。被需要的感觉很具体,也很踏实。

8 体育场上的“中国面孔”

有一晚我跟着朋友去看篮球赛。塞尔维亚是欧洲篮球强国,观众的热情一点也不输足球。我们刚落座,后排的两个年轻人就注意到我,试探性地问:“姚明?”我笑着摇头,他们接着喊出“易建联!王治郅!”,显然是真篮球迷。比赛间隙,跟我聊中国的篮球联赛,还调侃说如果有机会要组队来中国打友谊赛。在这里,能叫出中国运动员名字的人,往往对中国有着某种好感。

9. 一顿“热汤面”的说明

在一家小餐馆,我点了碗牛肉汤面。旁边桌的两位塞尔维亚女士好奇地看着我,把手机递过来,上面是谷歌翻译:“你们中国人每天都吃面吗?”我差点笑出声,给她们解释中国的饮食地域差异,还找了几张火锅、烤串、海鲜的照片。她们看得眼睛发亮,说“原来你们吃的东西这么多样”。临走时,她们朝我挥手,说下次要去中国,先去吃一顿真正的“热汤面”,再吃你相册里的那一大盘红彤彤的辣锅。一个小小的误解,被一次轻松的聊天化解,甚至变成了未来的旅行计划。最后的回望飞机滑上跑道时,我回想这一趟塞尔维亚之。在他们眼里,中国人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是朋友、合作伙伴、会带动气氛的客人、会帮忙的路人、带着故事和味道的旅行者。这些印象未必全面,也可能带着滤镜,但足够真诚,让人想一次次回到这里,去刷新、去补全那幅拼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