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1反潜巡逻机在对马海峡上方盘旋时,机组人员突然发现雷达屏幕上出现一个庞然大物——一艘从未见过的中国巨舰正缓缓向东驶入日本海。
这艘舷号为“841”的军舰前甲板配备直升机起降平台,舰尾密布巨型吊臂和圆筒状设备,外形如同移动的工业堡垒。
日本防卫省紧急调集侦察机和金刚级驱逐舰赶往现场。经过反复确认,这艘“巨无霸”正是中国海军最新服役的927型综合潜艇支援舰“西湖”号,满载排水量高达1.38万吨,比日本现役最大的“出云”级航母还长30米。
更让日方紧张的是,与它同行的还有052D型导弹驱逐舰“绍兴”舰(134号)、“乌鲁木齐”舰(118号),以及903A型补给舰“千岛湖”舰(886号)。 “
西湖”舰的出现绝非偶然。 潜艇支援舰通常只在一种情况下远航:为执行深海任务的核潜艇提供后勤保障。 日本军事专家在防卫省内部报告中指出,这类舰艇通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并转向东北,几乎必然与核潜艇行动挂钩。
换言之,当日本反潜机紧盯水面编队时,中国093型攻击核潜艇可能早已潜伏在日本海深处。
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2025年4月刚服役的“西湖”舰是中国第二代援潜救生核心装备,专为核潜艇远洋作战设计。 它配备的LR-7型深潜救生艇能从500米海底一次性救出18名艇员,耐压潜水钟可下潜至300米实施精准对接。
舰尾起重机可吊装30吨级设备,医疗区甚至配备手术室和高压氧舱——这些功能直指核潜艇深海救援的极限需求。
日本反潜力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西湖”舰进入日本海前12小时,两艘052D驱逐舰已率先抵达该海域。 日方雷达虽能捕捉水面舰艇,但对水下目标束手无策。
防卫省内部评估显示,中国093B型核潜艇采用泵推静音技术,噪音降至110分贝以下,相当于深海背景杂音水平。 这种“幽灵潜艇”配合万吨支援舰,形成“水下作战+即时救援”的完整闭环。
中国潜艇救援能力的飞跃源于惨痛教训。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118名艇员因救援延误全部遇难。 此后中国加速发展深海救援技术,2008年从英国引进LR-7救生艇,2013年建成首艘926型支援舰。
而新下水的927型更实现三大突破:舰首直升机甲板避开烟道干扰,动力定位系统实现厘米级精准悬停,模块化装备基座可快速切换深潜器型号。
日本自卫队的焦虑肉眼可见。为应对中国编队,不仅“出云”号航母搭载F-35B战机进入战备状态,沿岸声呐阵列也全部激活。
但最让日方震惊的是,此次暴露的不仅是新装备,更是中国核潜艇常态化部署的能力——当“西湖”舰现身时,意味着水下力量早已在此活动多日。
目前中国海军已拥有两艘927型舰(830“镜泊湖”舰和841“西湖”舰),另有两艘正在船厂建造。 按计划,最终将形成6艘万吨级支援舰覆盖三大舰队的格局。
这些“深海守护神”配合093B核潜艇的24单元垂发导弹系统(可搭载射程2500公里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正在改写西太平洋的水下规则。
当日本侦察机传回的影像显示“西湖”舰在波涛中稳如磐石时,防卫省官员不得不承认:这艘没有导弹的巨舰,比任何武器都更刺痛他们的神经。
因为它背后藏着的,是中国核潜艇突破岛链的无声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