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评选史上最差五款战斗机,彰显中国战机制造特色

美国《NSJ》在8月29日的报道中提到,防务专家写了一篇题为《排名:历史上最不堪的五款战斗机》的文章,列出了五款在实际使用中表现不好、问题不断出现的战机。

这份榜单包括了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推出的多款机型,具体有苏联的Su-7、MiG-23和Yak-38,还有美国的F-102和F-7。

这些战机的共同点呢,就是设计挺大胆,但没有经过充分验证,飞行时不太稳,故障也多,战斗中损失不少,有的飞起来让飞行员都不敢开,真是挺危险的。

比如说MiG-23本打算取代MiG-21,可是在中东战场上屡战屡败,结果竟然还不如它的前辈飞机。

Yak-38想学英國的鹞式跳噴機,可偏偏升力風扇老是不聽話,一點點偏差就容易出事,搞得差點變成空軍的定時炸彈似的。

美国的F-102虽然是最早的全天候超音速拦截机,但出事儿挺多的,整修过程中反复返工,最狠的时候,一千架里就掉了四分之一,造成70名飞行员不幸丧生。

这些惨痛的事故,成了航空史上的警示典型,也揭示了一条被验证无效的路径:为了追求先进而盲目牺牲可靠性,反倒适得其反。

在这个排名靠后的榜单上,竟然没有一款中国战机上榜,真让人觉得挺意外。

这不是因为中国没有研发过性能一般的战斗机,而是因为——只要中国真正推出的战机,绝少出现那种灾难级的严重缺陷。

即使在早期仿制的阶段,中国空军一直走的是个挺务实的路子:先搞明白,弄清楚原理,再把东西搞出来。

从歼-5模仿苏联MiG-17开始,到后来陕汽的歼-6、歼-7、歼-8、歼-10,几代接着一代推进,就算性能不是特别出众,也都保证了能飞、能作战,从未出现过大批量坠机或者无人敢开的尴尬局面。

就算是西方不太看得上的早期型号,放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依然坚韧耐用,经济实惠,表现不错。

比起这两个国家,苏联拼命搞出了Yak-38,美国也敢自信地推出F-7,结果都是逐渐退出舞台或者被叫停。反倒是中国,虽然脚步慢一点,可从没走那种盲目冲动、死脑筋的歧路。

这背后不仅透露出工业实力的悬殊,更展现了一个国家在军工战略上的坚定:不盲目跟风追新潮,也不搞概念热炒,反而把保障项目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放在首位。

当然,稳扎稳打并不意味着保守不前。

要是说以前的中国战机还在脚踏实地、稳步追赶,那么现在已经进入了超越的阶段,特别是跟俄罗斯比起来,优势变得非常明显了。

俄罗斯一直以激进的设计风格闻名,从Su-27、Su-35到Su-57,每一款在纸上的性能都挺逆天,但是真正能用得顺手、得到广泛认可的却不算多。

Su-57就是这么一个代表,搞了20多年立项,空天军宁肯开Su-35,也不太愿意用Su-57。

中国的歼-20,从立项,到首飞,再到服役,整个流程推进得挺快的,现在已经有大概200架左右在服役,形成了稳定的战斗力。

在舰载战斗机这个领域里,歼-15虽然起源于苏联T-10K平台,但经过国产化升级、改进起飞方式和优化结构布局,已经逐渐摆脱了当初的设计限制。

歼-35也在加速发展中,准备填补隐身舰载平台这个空缺。

看看俄罗斯那所谓的第五代轻型舰载机Su-75,目前还停在模型展出这步,没有进行首飞,也没有原型出现,更别说下订单了。

很明显啊,比如说在现代战斗机的研发和实际应用水平上,中国已经领先俄罗斯一大截了。

如今中国不仅超越了苏式战斗机体系,有的方面甚至还比美国PPT战机的设想更早实现了落地。

拿忠诚僚机这个概念说吧,美国的想法挺走在前头的,可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是停留在演示验证的阶段。

中国这边呢,已经好几次把歼-20跟攻击-11、翼龙-3啥的无人机合作编队飞行的画面放出来,表明咱们在这块儿已经迈出了实战测试的第一步。

像美国的F-35号称自己配备了“分布式光电感知系统”,能实现360度的态势感知和红外预警,可实际上这套系统繁琐得很,故障的几率也挺高,花的钱也是相当贵。

中国在歼-20上同样装配了机身分布式光电窗口,配合国产EOTS系统,也搞出了类似的功能。

可以看出,美国的军工脑洞可能更大一些,擅长搞出各种前沿的想法,但中国的军工更拿手的是把这些想法拆开、融合,再转化成实际的技术,最终变成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