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歼-10CE战机在2025年巴印边境冲突中击落印度“阵风”且自身零损失时,英国《简氏防务周刊》首次承认:“中国战机已具备挑战欧洲高端装备的实力。 ”这场实战成为西方重新评估中国军力的转折点。
同年珠海航展上,美国《战区》栏目记者现场报道称:“中国展台从模仿者变成了创新者,比如歼-35A的进气口设计完全不同于F-35。 ”外媒的关注焦点正从“中国能否造出先进武器”转向“中国如何定义未来战争规则”,而高超音速导弹与六代机成为最受瞩目的两大王牌。
高超音速导弹:撕碎传统防御网的“破壁者”
2024年10月,东风-ZF高超音速导弹完成第7次试射。 这枚速度超过10马赫的武器在1200公里射程内连续进行5次变轨,成功穿透由“萨德”与“爱国者”组成的多层拦截网。 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公开承认:“现有系统对这类目标的拦截成功率低于20%。 ”外媒震惊的是其成本控制——采用斜爆轰发动机技术的东风-ZF,单发造价仅为美国AGM-183A的三分之一。
海军同步展示的鹰击-19反舰导弹同样引发震动。 该弹在2025年南海演习中,从055型驱逐舰垂直发射系统升空后,以8马赫速度击中400公里外移动靶船。 日本《朝日新闻》引用防卫省分析称:“鹰击-19配合鹰击-17陆基导弹,构成覆盖第一岛链的多轴打击体系,美航母战斗群生存空间被压缩。 ”
防御端的技术突破同样颠覆认知。 2025年阅兵亮相的红旗-19反导系统,采用动能撞击拦截技术,其配备的610A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追踪200个目标。 塞尔维亚军方在引进中国FK-3防空系统后披露:“该系统成功拦截过隐身无人机,且能与俄制S-300协同作战。 ”这种系统兼容性被美智库视为“改变地区军贸格局的关键”。
六代机:定义空战新维度的“规则制定者”
2025年3月,两架代号“云影”与“玄鸟”的六代机原型机在西北某基地完成首飞。 卫星图像显示,“云影”采用无垂尾飞翼布局,而“玄鸟”保留可动翼面。 《航空周刊》分析指出:“中国选择两条技术路线验证,说明其工程冗余度远超美国NGAD计划。 ”令外媒关注的是其搭载的颠覆性技术:中科院研发的新一代超材料蒙皮,实现雷达波、红外信号与可见光的三重隐身,地面测试中RCS值趋近昆虫级别。
作战模式革新更具冲击力。 在同年5月的对抗演练中,1架六代机通过脑机接口指挥216架“蜂群”无人机,30秒内完成对3个防空阵地的饱和打击。 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向国会报告时强调:“中国AI任务分配系统的响应速度比我们快10倍。 ”而机腹旋转式垂发系统首次实现全向导弹发射,这意味着传统空战中的咬尾战术彻底失效。
动力系统的突破同样引发震动。 “云影”装备的涡喷-XX发动机实现4马赫超巡,其冗余推力可支持10吨武器载荷;“玄鸟”则验证了16马赫斜爆震引擎技术,为未来空天一体作战奠定基础。 对比之下,美国NGAD项目因发动机技术滞后,被迫延后至2030年试飞。 洛马公司工程师匿名透露:“中国3D打印钛合金燃烧室的技术成熟度,已超过通用电气实验室水平。 ”
战略格局重构:军工技术撬动地缘政治
高超音速武器的实战部署正在改变区域平衡。 2025年7月,火箭军某旅列装东风-27导弹,其4000公里射程覆盖关岛基地。 美国海军随即宣布加速“金穹”反导计划,但国会预算办公室报告指出:“拦截单发高超音速导弹需消耗40枚标准-6导弹,经济上不可持续。 ”日本、澳大利亚紧急启动联合防御计划,试图构建拦截网。
六代机的量产计划引发连锁反应。 垂直起降型号与舰载型号已进入小批量生产。 英国《金融时报》称:“076舰搭载六代机后,西太航母力量对比将倾斜。 ”欧洲“暴风雨”六代机项目被迫调整方案,承认正寻求与中国合作发动机技术。
军贸领域出现结构性变化。 哥伦比亚国防部2025年6月宣布,将参照“巴基斯坦模式”采购歼-10CE战机。 此前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E对抗印度“阵风”取得7:0战绩。 令美国不安的是,泰国、埃及等传统美制武器用户开始谈判引进中国反导系统。 兰德公司报告警告:“技术代差正转化为战略影响力,这是冷战结束以来未有的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