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部损失有多大?牺牲的勋贵名单与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历经“康雍乾”三朝,清朝统治持续百年之久。在此期间,历经“一征噶尔丹,再擒达瓦齐,三剿阿睦尔撒纳”,终于将自晚唐时期遗失的新疆重新纳入中华版图。这一历程,竟跨越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
“新疆”古称西域,直至乾隆年间方才更名为此名。自唐朝至乾隆时期,历经千年沧桑,因此“新疆”二字亦蕴含着“故土重归”的深意。
步入清朝末年,面对列强对新疆这片广袤领土的觊觎,它自然成为了他们垂涎的肥肉。为了光复新疆,年逾花甲的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征,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成功驱逐侵略者,收复了新疆之地。
这场战斗的代价极其惨烈,伤亡人数众多,特别是那些勋贵们的英勇牺牲,其数量之巨令人痛心疾首。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决心坚定。
1865年,以“中亚屠夫”著称的阿古柏,在英国和沙俄的暗中煽动下,侵入了我国的新疆地区。鉴于新疆多为荒凉之地,人口稀少,自乾隆帝收复新疆以来,清廷并未在该地部署大量军队。
加之当时清朝接连遭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主力军多部署于沿海及京城一带,这便为阿古柏提供了可乘之机。凭借英国所提供的先进火炮,阿古柏几乎未费多少周折,便迅速占领了新疆的大片领土。
当新疆沦陷的消息传至京城,按照常理,国土的丧失理应派遣军队进行收复。然而,在关乎收复新疆的议题上,朝廷内部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人士坚信,新疆作为中国西北的门户,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力主朝廷派遣军队收复这片土地。
然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人士却将新疆视为荒凉贫瘠之地,只见连绵不绝的沙海,认为这片土地毫无价值,不值得朝廷投入大量银两。
李鸿章曾言:“新疆地处边陲,荒凉贫瘠,人口稀疏,或许应暂时割舍,以保全局稳定,而应将重心转移到海防的构筑之上。”
李鸿章深觉来自海上的洋人才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威胁。鉴于清政府的经济重心多集中在沿海省份,他主张与其耗费精力收复新疆,不如将主要资源和力量转向海防建设。一旦洋人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国家便将无惧任何外来威胁。
李鸿章的考量显得过于简单,新疆一旦成为觊觎的对象,便昭示着我国的威胁已不再局限于海路。若是轻易将新疆割让,恐怕只会让敌方得利更多,野心愈发膨胀。
左宗棠遂向光绪帝呈递了一封奏折,其文曰:
“保卫新疆,实乃巩固蒙古之关键,而守护蒙古,则是保卫京师之根本。西北边疆与内地紧密相连,形势稳固,自然无隙可乘。倘若新疆不稳,蒙古地区将不得安宁,不仅陕、甘、山西等地边境时常担忧遭受侵袭,防范之力难以持久,即便直北的关山,也将无法安宁入睡。”
若新疆久守不保,未能及时派遣军队予以收复,那么接踵而至的将是甘肃、陕西、山西等我国腹地面临遭受侵犯的严峻威胁。
若防线全线崩溃,攻陷京城便指日可待。因此,新疆作为西北的门户,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在左宗棠的锲而不舍之下,慈禧终予准许,允其出师新疆。然而,朝廷仅答应提供七万精锐之师,却因北洋海军的筹建需求,声明无法负担军费及行军途中所需粮草。
因此,筹集军费与粮食的重任便落在了左宗棠的肩上。据统计,从士兵的军饷、粮食供应,到武器装备的运输与维护,所需资金总计至少需两千万两银子。
面对巨额的开支,左宗棠陷入了深深的困境。然而,当一代商贾胡雪岩听闻左宗棠力排众议,决心收复新疆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抵押了自己的私人房产。他先后三次向英国银行贷款,并通过多方筹集,终于将这笔巨额资金凑齐。
整装待发之际,挑选一位合适的将领领军作战显得尤为关键。31岁的刘锦棠便成为了左宗棠的不二之选。此后,这位年轻的将领凭借实际行动,不负左宗棠的厚望,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左宗棠的敌人
1876年,左宗棠率领七万精锐之师,雄壮地向西挺进。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抵达新疆之前,左宗棠已对此次入疆作战的劲敌阿古柏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调研。
阿古柏自幼家贫,经历了无数苦难,沦为贵族阶层取乐的对象。在这样的逆境中,他逐渐磨砺出狡黠、阴鸷和残暴的个性。
成年后,阿古柏凭借着其心狠手辣、残忍嗜杀的本性,以及曲意逢迎的伎俩,赢得了军阀们的青睐,权势也随之节节攀升,直至攀上权力的顶峰。
1872年,阿古柏于南疆地区擅自设立汗国,公然在大清的版图上挑起了分裂的旗帜。他在新疆地区建立政权,本质上是对他国领土的非法侵占,一种无耻至极的行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侵略行为竟然得到了英国与沙俄的明目张胆的援助。
至于其中的缘由,显而易见,乃是因为英国与沙俄两国早已对新疆这片丰饶土地觊觎已久,而阿古柏的崛起,恰好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
为了获取英俄两国的支持,阿古柏不惜背叛新疆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这两个国家签订了众多不平等的条约。这使得新疆几乎沦为英俄两国的势力范围。
为了争取阿古柏及其所建政权的支持,英俄两国展现出了极大的慷慨。他们不仅频繁派遣使者向阿古柏传达了合作意愿,更是慷慨赠送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公然为阿古柏所从事的分裂中国领土的可耻行径提供背书。
为了稳固其在新疆的统治地位,阿古柏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英俄两国所赠的枪支弹药,此举显著提升了他的军事实力。他据此组建了一支约五万人的军队,该部队所装备的武器几乎全是当时最为先进的火器,其杀伤力不容小觑。
因此,在左宗棠率领部队挺进新疆之际,他早已对即将迎战的敌人了如指掌:那是一位残忍好杀、诡计多端、性情暴虐的统帅,以及一群装备先进却士气低落的士兵。
三、阿古柏之败
明确敌方底细之后,如何制定有效的克敌策略便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诸多史料与民间传说中,常将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战事描绘得轻松自如,似乎左公并非率军征战疆场,而似游历一般。
实际上,左宗棠所指挥的精锐之师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努力。他们所遭遇的挑战亦是一波接一波。首要难题便是后勤补给,古时行军作战,饮食乃重中之重,正如俗语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确保士兵的饮食充足,实乃关键之所在。
针对这一难题,左宗棠精心部署,规划了四条运粮通道,极大地缓解了士兵们的后方顾虑。
解决了粮食供应的难题,紧接着便是武器装备的升级。在此次西征中,左宗棠深知若部队在交锋中因装备落后而陷入不利,将有可能导致战局失利。因此,他不惜重金,购入了大量当时堪称尖端的枪械,以此保障了我军的战斗力。
在战略部署上,左宗棠确立了“先北后南、渐进急攻”的总体策略,双方已全面做好战前准备,只待战鼓擂响,那决战的日子便近在咫尺。
在左宗棠率领的部队与阿古柏麾下的军队展开正面交锋之际,双方实力的悬殊一目了然。两军首先在古牧地遭遇,阿古柏一方的损失尤为惨重,伤亡人数接近万人,相较之下,清军伤亡人数不过千人。
首战告捷,清军士气如虹。经过对战场形势的细致分析,左宗棠果断决策,部队无需休整,即刻向乌鲁木齐进发。此举令守军措手不及,清军遂轻松占领了乌鲁木齐城,且斩敌数百。
或许前两战过于轻松,导致左宗棠及其麾下士兵在入疆后放松了警惕。这种情绪迅速在部队中蔓延开来,使得清军在后续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攻克乌鲁木齐城之后,左宗棠挥师挺进,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战略目标——玛纳斯城。然而,正是在这条通往伊犁的要冲之地,他麾下的六七万清军遭遇了阿古柏及其部下的顽强抵抗,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之所以遭遇阿古柏的猛烈反击,实因在玛纳斯战役中,左宗棠麾下的两位副将,为争夺战功而置整体战局于不顾,未待主力大军集结,便擅自率领先锋部队急攻玛纳斯城。
正因如此,这两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不幸被阿古柏的主力部队所围困,以致无法脱身。他们终究以一死一重伤的惨痛代价付出了代价。与此同时,为了抵御清军的进攻,阿古柏加强了玛纳斯城的防御,使得清军一时难以攻克。
为了迅速攻克这座壁垒森严的堡垒,左宗棠下令全军发起猛烈攻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守军阿古柏的部队展现出了惊人的顽强战斗力,与数万清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
在这场激烈的肉搏战之中,双方交战尤为惨烈,血肉横飞,场面令人触目惊心。清军在此次入疆作战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尽管最终成功攻下玛纳斯城,但代价高昂,阵亡士兵高达数千,将领亦近百人。
玛纳斯之战的胜利之后,清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直至将阿古柏余孽彻底剿灭。
代价之惨重,令人痛心疾首。总兵李大洪、熊佑林,参将陆辉,营总兵张大发、杜生荣,总兵衔副将司世道,把总邵芝,游击杨占魁等众多将领与勋贵,均以壮烈之姿为国捐躯。
1878年初,左宗棠凯旋而归,向朝廷宣告新疆的胜利光复。
左宗棠因此次收复新疆之举,荣膺民族英雄的称号,为后世所敬仰。然而,我们亦不应遗忘那些捐躯沙场的英勇勋贵。这场看似轻松的胜利背后,实则付出了六位总兵的宝贵生命,而其他将领与官兵的牺牲亦数不胜数。
他们是民族英雄。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