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叶挺独立团是我党最早掌控的军事队伍。1924年11月,我党挑选了上百名黄埔一期的党员骨干,组建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1925年11月,我党成功争取到了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的编制,把铁甲车队整建制并入三十四团,原铁甲车队的队员全部晋升一级。同时,从黄埔军校前三期的毕业生中挑选了大量党员充实到队伍中。
11月25日,这支队伍在广东肇庆正式成立,全团共有2100多人,设置了三个营,还有团属机枪连和侦探队。1926年1月,广东革命政府收复了海南岛,在琼崖又组建了34团,于是原来的34团改名为第四军独立团。因为团长是叶挺,所以这个团也被称作叶挺独立团。
除了叶挺,该团的其他军官还有:陈独秀的外甥吴季严担任党代表,周士第、许继慎、杨林(崔勋)分别担任一、二、三营的营长。按照一营三连的编制,再加上一个机枪连,叶挺独立团一共有10个连。
这十三位营连长在建国后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呢?
我们先来谈谈三位营长。
周士第是大家熟知的一营营长,他是黄埔一期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他被选派到铁甲车队担任副队长,还曾代理过叶挺的队长职务。在北伐期间,他升任为叶挺独立团的参谋长和团长。南昌起义时,他担任25师师长。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过程中,周士第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加入了十九路军,担任团长。直到福建事变发生,他才重新回到了苏区。
周士第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干部团上干队指挥科科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等职务。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120师参谋长、晋绥军区参谋长兼代理司令员,后来还担任过十八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许继慎是安徽六安人,早年在安徽学界声名显赫,曾发起多次学生运动。他还带领数千名学生闯入安徽省参议会,痛打了支持曹锟贿选的议员。因为通缉,他逃到了上海,后来经人介绍考入了黄埔军校一期,成为了一期优秀学员之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校长组建的党军第一师,在两次东征中表现英勇,很快升任第一师三团党代表。不过,由于他是我党党员,很快就被调离了第一师,被组织派往叶挺独立团,担任了二营营长。
在北伐战争期间,许继慎表现得非常出色,他担任了独立团的参谋长和24师72团的团长,带领部队反击了夏斗寅的叛乱。后来,他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工作,担任了红一军的军长,发现了著名的统帅徐向前,并指挥了商南、鄂东和皖西三处红军的联合作战。在他的指挥下,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两次围剿,并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活捉了国民党师长岳维峻。
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1931年11月,许继慎同志在河南光山县白雀园英勇牺牲了。
第三营的营长与众不同,他是叶挺独立团里唯一的外籍成员。
崔勋,又名杨林,是平安北道的人。他年轻时参与了三一运动,但运动失败后,他过江到了中国东北,加入了在延边地区活跃的朝鲜抗日游击队。后来,他被选送到云南讲武堂学习,在那里因为有日本教官,他改名为杨林。从讲武堂毕业后,他拒绝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去了黄埔军校工作,担任第三期学生队第四队的上尉队长兼技术助教。
叶挺独立团成立后,杨林辞去了技术助教的工作,主动到团里工作,担任三营营长。北伐战争胜利后,组织上选派他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他进入苏区,担任红一方面军补充师师长、红二十三军军长、干部团参谋长、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等职务。1936年,红军东征时,杨林壮烈牺牲。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十位连长。
莫奇标,广东云浮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在北伐战争中,他多次立下战功,后来升任为营长。在攻打武昌城时,部队久攻不下,莫奇标亲自带领敢死队再次发起冲锋,最终不幸牺牲。
二连连长吴兆牲是湖北黄梅人,原名吴亮寅,毕业于黄埔二期。北伐战争开始后,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锋,奉命进军攸县和醴陵。在泗汾桥,他们遇到了约两千人的敌军谢文炳部,经过激烈的战斗,直到下午,敌军士气瓦解,向北逃窜。叶挺独立团趁势追击,最终在7月10日攻下了醴陵城。可惜的是,吴兆牲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三连的连长叫高超,他是湖北广济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在组织敢死队攻打武昌城的时候,他英勇牺牲了,和另一位叫莫奇标的人一样。
大家都知道的四连连长卢德铭,他是四川自贡人。本来他计划参加黄埔军校第二期的入学考试,但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考试时间。幸运的是,一位老同盟会的成员推荐了他,孙中山先生亲自对他进行了面试。孙先生对卢德铭的能力非常赞赏,破格让他进入了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队。在东征期间,他担任学生军侦探长,亲自带领队伍潜入惠州城收集情报。
在北伐战争中,卢德铭在平江、汀泗桥和贺胜桥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提升为第一营的营长。攻克武昌后,独立团改编为第二十五师的第73团,卢德铭担任参谋长。
1927年6月,我党掌控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在武昌成立,卢德铭被任命为团长,带领部队南下,与毛泽东一起发起了著名的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依然坚定支持上井冈山的决定。然而,在前往井冈山的路上,卢德铭英勇牺牲。
五连连长刘光烈,来自湖北黄陂,经恽代英介绍考入黄埔二期,毕业后到叶挺独立团五连工作。北伐时,党为了掌握部分后勤供应,临时调他担任兵站总监部第七站站长。1927年8月1日,他随贺龙总参加了南昌起义。
起义队伍来到了潮汕地区,刘光烈与队伍失去了联系,只好从汕头秘密返回家乡。他奉命担任黄冈县农民自卫军的参谋,与潘忠汝、吴光浩等人一起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1927年12月,国民党军队重兵围攻黄安,刘光烈带领部队坚守县城,最终英勇牺牲。
袁也烈,是湖南洞口县人,早年进入桂军军官学校学习。因为反对桂军军阀刘震寰的叛乱行为,他带领一批学员转投黄埔军校。毕业后,他留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的干事。后来,他被调到叶挺独立团工作。在北伐战争中,他英勇作战,从连长升到了团参谋长,并参与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袁也烈与部队失去联系,他悄悄来到上海。1928年,组织安排他前往龙州协助发动起义,担任红八军一纵队的参谋长。后来,红七军和红八军主力进入苏区,袁也烈担任红七军第二十师五十九团团长。在乳源的一场战斗中,他不幸受伤,随后被秘密送到上海治疗。伤愈后,他留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但不幸被捕。直到抗战前夕,他才被释放。
抗日战争开始后,袁也烈被派到石友三和高树勋的部队里做动员工作。到了1942年,他又被调回根据地,先后担任了山东军政大学的校长、清河和渤海军区的参谋长,以及渤海纵队的司令员。1955年,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张伯黄是七连的连长,来自湖南湘阴。年轻时,他曾当过老师和小学校长。1924年,他南下参加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的考试,后来成为黄埔一期的一员。毕业后,上级派他去香港,在省港大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里担任训育副官。1925年11月,他被调回广东,担任叶挺独立团的七连连长。在北伐战争中,他升任三营营长,并参与了攻克武昌的战役和南昌起义。在跟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会昌时,他英勇牺牲。
八连连长李海涛是广东乐昌人,他曾毕业于黄埔一期。他在北伐途中,在武昌城下英勇牺牲。
胡焕文,湖南益阳人,早年在益阳的一个农业学校学习。后来,他放弃了学业,报考了军政部的陆军讲武学校,并被编入黄埔一期。毕业后,他担任过入伍生队的排长,最后成为了叶挺独立团的九连连长。1926年7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锋部队,向攸县和醴陵进军。在泗汾桥,他们遇到了约两千人的敌军谢文炳部。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最终,胡焕文英勇牺牲。
来自贵州榕江的练国梁是机枪连连长,他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参加过东征以及平定滇军和桂军叛乱的战役。毕业后,他担任了独立团机枪连连长。在贺胜桥的战斗中,练国梁带领机枪连冒着敌人的炮火进入阵地,掩护了一、二营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
北伐军攻入武昌城后,城内的守军依托蛇山上的炮台和工事进行抵抗。练国梁冷静地指挥部队作战,掩护全团成功攻占了蛇山。1927年1月,独立团改组为二十五师的第七十三团,从中又选拔了一批军官,组建了第七十五团,练国梁被任命为第七十五团第三营的营长。1927年5月,夏斗寅偷袭武汉,他率全营英勇参战,不幸在战斗中负伤牺牲。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叶挺独立团的战士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13名营连级干部中,只有两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幸存下来并获得了军衔。如今,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烈士们。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