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养老金上调2%引热议!为啥退休人员不买账?背后原因揭晓!

导读

对于全国约1.5亿(截止到2024年末数据,参考人社部发布的《202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来讲,基本养老金水平的上涨无疑是备受其关注的一项热点话题,毕竟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越多,则晚年生活越能享有更好的保障。

大家都知道,为了与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咱们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在经济不断发展、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升、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背景下,国家也建立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并适时、适当调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

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高低,对退休人员意味着什么?

在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支柱”的政策背景下,对于退休人员来讲,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高低无疑是衡量其经济保障能力强弱的一项参考因素。

具体来看,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越高,则意味着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经济保障能力便相对越强;反之,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越低,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经济保障能力越弱。

所以,无论是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还是体制外的企业退休职工,均希望自身能够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如此便可以真正地实现晚年生活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对比

众所周知,我国自2005年起便正式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并自2016年起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的统一。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上涨3%之后,待遇水平均又迎来不同的增长。

参考人社部公布的相关数据,2024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20连涨”之后,全国企业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已经由2005年的640多元涨到了2024年的3200元左右,足足翻涨了5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也由2015年的4900多元涨到了2024年的6400元左右。由此可见,企业和事退的养老金上涨是同步的。

2025年基本养老金总体上调2%引热议

7月10日,人社部联合财政部正式下发了《关于2025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明确了调整范围、总体调整水平、调整办法等重要的事项。其中,总体调整水平为2024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2%,较2024年比又下降1个百分点。

按照《通知》要求,只有在2024年底及之前依规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才能自2025年1月1日起参与调整,且继续采取的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倾斜调整相结合的办法。但是,在各省相继公布具体实施方案之后,对于实际的“月调整增加额”标准不少退休人员却并不满意,甚至还有人发表了类似“不如不涨”的夸张言论。

对于平均上涨2%,为啥有这么多的退休人员这次不买账了?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的说法,此次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总体上调2%,算得是全国的“总账”,而并非所有退休人员均按照2%的幅度来增加基本养老金。并且,2%的调整幅度也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国家在综合考虑上一年物价上涨和工资增长等因素基础上最终才敲定的。况且,在当前国内经济承压、不确定性因素上升的大环境下依然能够持续保持基本养老金的增长,无疑体现出国家对全国1.5亿退休人员的关心和重视程度。

然而,为啥有这么多的退休人员这次不买账了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大一部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实际上涨比例并没有达到2%,调整之后仅仅涨了几十元,还没有物价涨得快、涨得多。所以,在这一现实状况下,不少退休人员对于养老金上涨2%发了牢骚。

结语

最后,小编还想补充的一点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区域间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差异以及增幅之间的差距也是使得公平、公正原则无法真正体现的根本原因之一,毕竟沿海地区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普遍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出很大一截的,这样就会使得待遇水平高的退休人员在调整过程中涨得更多,而待遇水平较低的退休人员在调整过程中涨得则会更少。

所以,在未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过程中,也呼吁国家与各地在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实际调整比例的同时,也能够再进一步的缩小区域间的养老金“增幅差异”。这样一来,便能够有助于缩小退休人员之间的待遇水平差距,也能够让基本养老金制度更加的公平和公正。

对此,屏幕前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或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