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重要一刻:红25军与陕甘红军的胜利会师

01

红军在草地之苦中艰难跋涉,最终突然现身于班佑、巴西、包座等地。尤其是包座一役,红军成功击败了伍诚仁指挥的第49师,这场胜利让蒋介石焦虑不已。他匆忙下令,松潘、漳腊地区的胡宗南部须迅速调头回师甘肃,经文县绕行,直赴西固。(今舟曲)封锁线已布置完毕。但胡宗南考虑到第49师已遭重创,不愿孤军深入,坚决要求待薛岳部抵达松潘、漳腊地区接替防线,确保侧翼安全无虞之后,再行部署行动。因此,在甘肃南部的文县、武都、西固、岷州等广大区域,国民党军的部署尚未到位,出现了部署上的力量空白。

从包座至西固、岷州,行程仅需五至六日,沿途均为汉族人口密集区,道路交错纵横,粮食资源丰富,民宅遍布。红军右路军已成功攻占包座,若能遵循中央的指令与部署,左路军迅速向东推进,与右路军实现会师,集结兵力向东北方向进发,红军便能趁国民党军尚未完成部署调整之际,直取其力量薄弱的甘南,迅速开辟一片新的战场。然而,张国焘却推迟并拒绝执行左路军北上行动,致使右路军在巴西、包座、俄界等地滞留、等待超过十天。红军再次错过了北上的最佳时机。

红军总部与先锋部队,包括红5军、红93师、红81团、红276团等,安营扎寨于查理寺及其周边区域;红25师则肩负守卫阿坝的重任。与此同时,右路军的主力——红32军、红33军、红27师、红91师,以及红262团、红269团,依旧分散驻守在党坝、松岗、大藏寺、马尔康、卓克基、两河口、梭磨、马塘、杂谷脑、芦花、康猫等地,承担着牵制敌军、保卫后方的重要使命。

8月24日,中共中央致电朱德、张国焘,详述毛儿盖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的主要精神,指出:“我军到达甘南后,应迅以主力出洮河东岸,占领岷州、天水间地区,打破敌人兰州、松潘线封锁计划,并依据以岷州为中心之洮河区域,有计划地大胆地向东进攻,以便取得甘、陕二省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有力根据地。”若以红军主力向洮河以西发展,则“敌沿洮河封锁,致我军被迫向黄河以西,然后敌沿黄河东岸向我封锁,则我将处于地形上、经济上、居民条件上比较的大不利之地位。因这一区域,合甘、青、宁三十余县,计人口共不过三百万,汉人不及一半,较之黄河以东,大相悬殊。而新疆之不宜以主力前往经营,尤为彰明较著”。电报最后强调:“目前应举右路军全力,迅速夺取哈达铺,控制西固、岷州间地段,并相机夺取岷州为第一要务,左路军则迅速出洮河左岸,然后并力东进。断不宜以右路先出黑错、旧城,坐失先机之利。”

当前,我军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整顿军队。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重新构筑军队基础。军长与师长必须亲自为干部们授课。他特别指出,部队抵达甘肃后,红军的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建立和谐的军民关系,并重新推广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的教育。此外,毛泽东要求红一方面军应立即组建司令部和政治部,并启动日常运作。会议对毛泽东的提议给予了全力支持,决定由张闻天执笔草拟一份面向一方面军的指示信,并责成红军总政治部负责监督该指示信的贯彻落实。

11日,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及红3军踏过四川境内的最后一座村庄——下黄寨,正式踏入甘肃省的疆域。随后,部队沿着包座河的左侧行进,途经迭布县达拉乡的岗岭村,最终抵达俄界,与红1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会师。

02

陕甘苏区,位于陕西省与甘肃省的交汇之处,其版图囊括了陕甘边和陕北两大革命根据地。历经无数考验与磨难,该苏区最终得以壮大发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关键时期,它成为了全国范围内唯一完整保留的革命根据地。

自1927年大革命遭受重创之后,中共陕西省委接续发起了诸多起义,包括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等,以此高扬起武装斗争的旗帜。至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成立,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相继被任命为总指挥,他们在陕甘边地展开了一系列游击战。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转型为工农红军第26军,随后着手构建苏区。到了1934年11月,以南梁为轴心,覆盖七十公里的陕甘边苏区已然成型。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亦逐步拓展,开辟了陕北苏区,并在1934年底成立了工农红军第27军。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和陕北特委联合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红26军与红27军紧密配合,成功抵御了陕、甘、宁、晋四省军阀发动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地。(今志丹)六座县城的联结,将陕甘边区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紧密联结,革命力量因而迅速壮大。红军主力人数增至五千以上,同时,陕甘边和陕北两地相继设立了工农民主政府。至1935年9月,陕甘苏区已在陕甘两省的二十余县设立了苏维埃政权,覆盖人口约九十万。这不仅为我国革命保留了一片坚实的根据地,更为工农红军主力自南向北的战略转移提供了关键支点。

照金革命纪念馆

刘志丹

谢子长

1935年9月,红25军历经艰辛,首次实现了长征的伟大壮举,胜利抵达陕甘苏区。在这里,他们与陕甘红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会师,这一壮举亦宣告了各路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的序幕正式拉开。

03

红25军抵陕甘

马鸿宾所领的第35师连连受挫,士气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其他国民党军队因忌惮红25军的强大战斗力,暂未敢轻易逼近。红25军持续向西挺进,直指金龙庙,对崇信县城构成压力;同时向南进发至什字镇,逼近灵台县城,并在崇信、灵台之间的上良镇、梁原镇、赤城镇等地积极开展行动。军部每日派遣人员搜集各类报纸,走访过往商旅,尽力探查主力红军北上的动向。然而,由于张国焘的干扰,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被困于川西北一隅,迟迟未能北上。再加上双方缺乏电台联络,红25军始终未能获得主力红军确切活动的信息。

此刻,红25军已深入陇东的隆德、平凉、泾川、灵台、崇信、华亭等地,展开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广泛行动,并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切断了西线的交通线。(安)兰(州)公路巧妙地限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同时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打乱了其围剿红军的部署。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力红军的压力,并有效地增强了其作战能力。

随着红25军的持续压迫,国民党军队迫不得已集结了更多兵力以实施围堵。第六师的第十七旅乘汽车自兰州起程,抵达泾川县城;第35师则向泾川周边地区推进。与此同时,驻守在陕甘边界的第五十一军第113师,自凤翔、清水两地向北推进,直至接近陇县、马鹿镇;第三军的第12师亦自武山、甘谷等地出发,朝着华亭方向进军。这样一来,红25军逐渐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而国民党军队则逐步构成了对其的合围局面。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步步进逼,主力红军的动向变得神秘莫测。红25军战士们在连绵不断的雨幕和泥泞难行的道路上持续行军作战,身心疲惫,伤病员的安置也成为一大难题。若继续执行缺乏后方支援的行动,前景堪忧。在中共鄂豫陕省委的深思熟虑后,决定遵循沣峪口会议所确立的北上战略,不再等待与北上主力红军的汇合,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北上,直指陕甘革命根据地,率先与陕甘红军实现胜利会师。

8月30日,为深化对敌军攻势,确保通往陕西的路线畅通,红25军毅然调整战略方向,西进深入华亭境内。紧接着,部队自安口镇折向北方,于31日深夜抵达平凉县城东部四十里铺,顺利穿越泾河,并持续向东北疾行,途径镇原、庆阳县境。国民党军第35师派遣骑兵团及步兵团紧追不舍,红25军在行进中两次成功击退敌骑兵的追击。最终,于9月3日顺利渡过马莲河,抵达合水县板桥镇,并在该地安营扎寨,稍作休整。

9月4日的晨曦微露,红25军部署了从板桥镇出发的后续行程。军参谋长戴季英组织了一次紧急动员,但演说的时间过长,以致延误了起程的时间。与此同时,警戒部署出现了疏忽,国民党军的骑兵部队悄然无声地接近。部队出发不久,担任后卫的红225团3营不幸遭遇突袭。在击退敌骑兵的攻势之后,3营士气大增,勇猛地追击敌人。然而,敌骑兵团的主力部队接踵而至,从两侧发动合围,步兵随后跟进,正面发起猛烈的攻势,3营顿时陷入了重围。徐海东接到紧急报告后,立即策马从前卫部队赶到后方,亲自指挥该团2营投入战斗,意图为3营争取突围的机会。尽管如此,由于敌众我寡,部队在激战中最终被冲散。

板桥镇位于马莲河与台水川的交融之地,毗邻川塬,四周沟壑纵横,地形之复杂难以言表。镇中驻扎的马家军以回民为主力,兵强马壮,战场上英勇善战,剽悍异常。官兵多系本地人士,对山地作战了如指掌,步兵与骑兵协同默契,攻势猛烈。在一次激战中,敌方误将骑马的徐海东认作红军高级将领,遂策马疾驰,高喊“活捉!”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红225团一营营长韩先楚与营政委刘震当机立断,率部主动出击,抢占制高点,以猛烈的火力阻挡了敌军的攻势,并成功掩护徐海东率领的部队突破重围。然而,此役红25军损失惨重,伤亡达二百余人,红225团团长方炳仁亦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红25军果断与国民党军队断绝了联系,成功穿越了葫芦河,在东华池与太白镇之间的陕甘边界崇山峻岭中,奋勇向北推进。该区域坐落于子午岭山区,山势连绵起伏,树木葱茏,野兽时常出没其间。土地贫瘠,民不聊生,人烟稀少,粮食难以收集。道路崎岖,行进异常艰难,战士们的体力消耗严重。尽管部队竭力节约粮食,却最终还是陷入了断粮的困境。连续两天,官兵们滴水未进,许多人因饥饿难耐而无法支撑,行走中不时有人晕倒。在绝望之中,幸遇一位牧羊商人,军部经理处立即以高价——一块大洋一只羊,购得他携带的五百余只羊,这才暂时缓解了饥荒,确保了部队能够继续前行。

9月7日,部队到保安。(今志丹)合水东北豹子川(今属华池县)我们已踏入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腹地,历经艰辛的转战之旅即将迎来终点,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在即。

在豹子川,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了一次关键会议,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决策。会议决定,程子华同志将暂时代理省委书记一职,并兼任红25军政治委员;徐海东同志被任命为红25军的军长;戴季英同志则担任参谋长;郭述申同志则负责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同时,会议对部队进行了政治动员,旨在鼓舞士气,为进军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甘红军的会师做好准备。会议要求全体官兵整饬军容风纪,严守纪律,加强内部团结,注重礼仪,尊重当地政府,虚心向陕甘红军战友学习,并向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学习。

《大公报》报道红25军陕北红军动态

9日,红25军抵达保安。(今志丹)永宁山巅之上,红25军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顺利建立了联系。稍作歇息,在陕甘苏区党组织、红军战士以及广大民众的欢腾欢迎中,红25军奋勇踏上了前往永坪镇的征途。沿途,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纷纷献上清水美食,捐赠粮食与木柴,甚至送来了鞋袜。欢迎红25军的标语随处可见,口号声此起彼伏,洋溢着热烈的气氛。一首陕北民歌传唱着:“一杆杆红旗在蓝天飘扬,红25军踏歌而来。踏入陕甘洛河川,百姓欢欣鼓舞。”陕甘党组织和人民的热情款待,让历经艰苦转战的红25军再次沉浸在根据地的温暖怀抱中,深受感动。

经过四天的漫漫征程,9月15日,红25军抵达了延川县永坪镇。至此,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行军与辗转,该军成功完成了战略性的迁徙。此时,部队的编制人数已突破三千四百。毛泽东曾就此赞誉:“徐海东由陕南横渡陇东,最终抵达陕北,竟意外地担当了中央红军的引路人。”

自1934年11月撤离鄂豫皖区域之后,红25军的征途持续了整整十载,行军里程逼近万里。在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状态中,他们独立制定决策,独立执行行动。不仅成功破解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围追堵截,更在鄂豫陕地区创立了革命根据地,并率先抵达陕北,成为红军中的先锋力量。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红25军的举措宛如在波诡云谲的革命棋局中投下了一枚重量级的棋子。

04

永坪会师,建红15军。

习仲勋

在获悉红25军成功抵达永宁山的喜讯后,中共陕甘边特委及军委即刻向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发去紧急信函,并迅速派遣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与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率队前往热烈迎接。

西北工委组织部发布《热烈欢迎红二十五军北上及各级党部紧急通报》,强调指出:“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胜利会师,不仅标志着我们为争取陕甘与川陕地区的战略连接以及全国各苏区紧密联合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在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统一行动的重要里程碑。这一为苏维埃在西北乃至全国赢得胜利的辉煌成就,令西北广大劳苦民众欢欣鼓舞,无不欢腾雀跃,热烈欢迎并为之欢庆。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广泛动员全党同志和苏区广大劳苦群众,热烈欢迎红二十五军抵达陕甘,与红军实现会师,共同庆祝红二十五军北上的辉煌胜利。”同时,要求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组织各式庆祝活动,分发传单,张贴标语,发动群众捐赠食物和鞋袜,派遣代表进行慰问,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红二十五军。

于安定县王家湾休憩的陕北红军,在接到《通知》后,红26军军长兼政委刘志丹便亲自草拟了《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指令》,并亲自主持召开了红军干部会议,就如何迎接红25军的各项事宜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会议中,刘志丹发表讲话,着重强调红25军抵达陕甘根据地乃一大喜事,这使得我们的革命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增强。红25军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老红军队伍,他们带来的丰富建设红军的经验,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务必紧紧把握。两军会师之后,我们应将佳肴美食奉上,将宽敞的居所让予他们,所需物资亦应无偿提供,不涉及价格问题;在战斗中,我们要密切配合,战利品分配时,更应互相礼让。总之,我们应当着眼于整体,绝不可抱有狭隘的局部主义思想。会议还作出决定,部队应即刻结束休整,全力以赴做好南下与红25军会师的各项准备工作。

永坪会师的情形

9月16日,在刘志丹将军的率领下,红26军与红27军抵达永坪镇,与红25军成功实现了历史性的胜利会师。

起初,中共西北工委与鄂豫陕省委被撤销,正式确立了中共陕甘晋省委员会的成立,朱理治同志被委以书记重任,而郭洪涛同志则被任命为副书记;继此之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亦进行了重组,聂洪钧同志被擢升为主席,戴季英同志则身兼参谋长之职;再者,红25、红26、红27军的番号相继被废除,三军合并,正式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同志担任军团长,程子华同志出任政治委员,刘志丹同志则被任命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同志担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同志则担任副主任。

9月18日,永坪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弥漫其间,成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军民联欢盛会。此次盛会旨在纪念红25军与陕甘红军的胜利会师,同时缅怀九一八事变四周年。刘志丹、徐海东、郭述申、聂洪钧、朱理治等领导同志分别代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军民、红25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以及中共西北工委发表激昂讲话。他们呼吁全体军民加强学习,深化团结,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并坚定地抵御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共同为巩固和拓展陕甘革命根据地而不懈努力。

会议落幕之际,在中共中央西北代表团以及陕甘晋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红25、红26、红27军三大部队实现了精诚团结,成功合并重组,崭新的红15军团就此诞生。原红25、红26、红27军分别被改编为第75师、第78师、第81师。经过一番整编,红15军团下辖三个师共九个团,总兵力增至七千余人。

红25军与陕甘红军在永坪的成功汇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北地区的大规模会师序幕正式拉开。红15军团的建立,对于抵御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战役、巩固并拓展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党中央及主力红军的北上征程,以及推进革命事业的进展,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劳山战役与榆林桥战斗的接连胜利,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稳固与扩张得以顺利推进,红军的实力亦随之显著增强。战果累累,缴获的丰富物资不仅极大提升了红15军团的武器装备水平,还补充了充足的衣物与补给,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