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风”战机最近在芬兰北约演习中,模拟“击落”了一架F-35A隐形战机。这事儿挺轰动,毕竟它不是第一次这么“威风”了。早在2009年,国际演习里,“阵风”就曾以6比1战绩,模拟近距空战中胜过F-22。
这么一来,“阵风”在模拟近距空战中,成了唯一一个同时“击败”过F-22和F-35的机型。法国军方趁此机会,高调宣传其近距格斗优势,摆明了是想提振市场信心。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在演习场上、设定好的条件下拿到的“胜利”,真到了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到底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这很值得我们琢磨琢磨。
我们得好好聊聊,在这个隐形技术、超视距打击和体系化作战越来越说了算的时代。那些传统的机动性,在现代空战里究竟还有多少用处,它的价值又该怎么重新评估呢?
“阵风”战斗机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先进飞控系统,在模拟近距格斗环境中,展现出卓越的瞬时盘旋能力和敏捷性。这种优势可不是随便得来的,它有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
“阵风”的气动布局很特别,它用了鸭翼和三角翼的紧密耦合设计。再加上流畅的机身,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它的气动效率,让它在空中能更灵活地穿梭。
它的翼载荷比较低,大约每平方米328公斤,这可是它机动性好的基础。可以说,有了好的“底子”,才能有后续的精彩表现。
“阵风”还装备了数字电传飞控系统,能把飞机控制得非常精准。它的瞬时盘旋角速度能超过每秒30度,这敏捷性可以说非常强悍了,能迅速占据有利攻击位置。
这种超强的敏捷性,再搭配上“米卡”红外格斗导弹,这种导弹有90度的离轴发射角。飞行员戴上头盔瞄准具,就能通过合理的战术,轻松锁定目标。
面对像F-35A这样,在瞬时盘旋上没那么有优势的对手,“阵风”确实具备“击落”它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演习中表现得这么亮眼。
法国军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抓住这些演习“战绩”,高调宣传“阵风”在近距空战中的强大实力。这招确实有用,一下子就提升了“阵风”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
特别是对那些预算不那么充裕,或者缺乏完整空中作战体系支持的国家来说,“阵风”依然是个很有诱惑力的选择。毕竟,能在近距离“打赢”五代机,听起来就很厉害。
可现代空战早就不玩儿近距离“狗斗”了。现在的空战,隐形能力、超视距打击和全面的态势感知能力,才是真正说了算的。这些新规矩,让非隐形战机很难有机会靠近对手。
F-35A的设计理念,就跟“阵风”完全不同。它用的是常规气动布局,体态看起来有点“臃肿”,机动性普遍认为要逊色一些。
它的翼载荷高达每平方米526公斤,这直接导致F-35A的瞬时盘旋性能,比“阵风”差了一大截。特别是在亚音速、中低空,而且还没有外挂武器的时候,F-35A的瞬时盘旋角速度只有每秒25到27度。
F-35A的发动机推力却非常惊人,单台就能达到19吨。这甚至比“阵风”两台发动机加起来的总推力还要大。整机的推重比也更高。
不过,这种推力优势主要是帮助F-35A提升垂直机动和稳定盘旋性能的。对于它在短时间内的瞬时盘旋能力,帮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F-35A可不是随便一台飞机,它可是正儿八经的第五代战斗机。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大约0.005平方米,这跟“阵风”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只有“阵风”的百分之一。
这种隐形能力,让“阵风”的雷达很难发现F-35A。有效探测距离一下子缩短到大概只有40公里。等于说,“阵风”还没看到F-35A,对方就已经知道它的位置了。
F-35A的AN/APG-81雷达探测距离可达170公里,未来升级到AN/APG-85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预计能增加到300公里。这意味着F-35A能在100公里外,就率先发射AIM-120D导弹。
这样一来,“阵风”根本就没法接近F-35A,更别提跟它玩儿近距格斗了。还没等“阵风”看清对手,可能就已经被锁定了。
现代空战的趋势非常明确,就是超视距攻击。那种面对面的近距格斗,在实战中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空军的态势感知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增强。战斗机火控雷达的探测距离不断增加,预警机、无人机、卫星和数据链,构成了强大的体系支持。
这意味着,敌机在很远的距离上就会被发现并锁定。对于“阵风”这类不具备隐形能力的战机来说,它根本就没法悄悄摸到对手跟前,去争取什么近距格斗的机会。
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和射程,也在持续提升。海湾战争就证明了这一点,当时超过71.4%的空对空战果,都来自超视距导弹,近距格斗只占了不到28.6%。
虽然早期的一些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比如AIM-7F,命中率只有35.2%,需要近距离武器来“补刀”。但主动雷达空空导弹普及后,命中率已经提升到了70%以上。
到了2015年以后,新一代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比如AIM-120D、R-77M和PL-15,最大射程都超过了150公里。它们能在100公里以外进行远程空战。
这些新导弹还普遍采用了双推力火箭发动机、双向数据链和有源相控阵导引头,命中率更是提高到了80%以上。俄军甚至声称,R-77M导弹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命中率达到了94%。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5·7空战”,就是第一个远程空战的真实案例。那场战斗中,巴基斯坦的歼-10CE战机,发射霹雳-15E导弹,远程击落了至少3架印度“阵风”战机。
这场“5·7空战”的开创性意义,完全可以和海湾战争相提并论。它彻底印证了远程打击,才是现代空战的核心。
可以说,现代空战的核心,就是超视距攻击和体系协同。F-35A在这两个方面,对“阵风”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它的隐形能力,也进一步削弱了“阵风”原本就不强的体系协同能力。
歼-20作为专门为空优设计的五代机,在机动性、态势感知和能量管理上,实现了多维度的超越。它代表了一种比“阵风”更先进的制空理念。
F-35A是多用途定位,而歼-20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空优战斗机这个目标。它采用了鸭翼、边条、三角翼的多涡系布局,这种设计让它的机动性甚至比“阵风”还要好。
歼-20的EODAS分布式光电系统,能给飞行员提供360度无死角的视角。这是一种“阵风”根本不具备的关键能力,让飞行员能全面掌控战场态势。
歼-20的发动机推力,更是“阵风”的两倍。这种强大的能量优势,让它的垂直机动能力远超“阵风”。这意味着,只要歼-20不跟“阵风”玩儿水平盘旋,它就能很轻易地击败对手。
歼-20在模拟格斗中,曾多次击败歼-10C和歼-16。要知道,歼-10C的瞬时盘旋角速度都能达到每秒33到35度,这比“阵风”还要强。
这些模拟结果说明,歼-20在保持整体综合优势的同时,也具备强大的近距格斗潜力。即便在对峙转为冲突的极端情况下,歼-20与“阵风”发生格斗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歼-20的综合性能优势,仍能让它占据绝对上风。
虽然“阵风”在模拟近距格斗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它在现代高强度空战中的实战意义,已经大幅降低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第五代战斗机,比如F-35A和歼-20,通过隐形、远距离探测、精确的超视距打击以及完善的体系化作战,已经彻底改变了空战的规则。这些才是决定现代空战胜负的关键因素。
“阵风”的近距格斗能力,确实提升了它在特定市场,比如那些缺乏体系支持的中小国家中的吸引力。但在面对具备全面优势的五代机时,它在超视距领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空战环境下,EA-18G“咆哮者”这类电子战飞机,在对抗F-35A时,其击落F-35A的可能性,都比“阵风”更具现实性。
未来空战会继续朝着超视距、隐形和体系协同的方向发展。那些仅仅强调单一维度,比如只注重机动性的战斗机,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