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海南岛之战是中南地区进行的最后一次战役。1949年12月30日,继广西战役胜利后,解放军以第40、43军6个师,高炮1师2个团(欠一个营)、加农炮兵第28团及工兵一部,在第15兵团的统一指挥下先后进至雷州半岛,经过两个多月的渡海作战准备,于1950年3月经过4批、共7次渡海登陆作战,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至4月30日解放全岛。是役共毙、伤、俘敌33,148人,缴获各种火炮418门,枪支172.09支,我方伤亡4,614人(官方数字)。
战前准备
渡海作战是第四野战军自建军以来从未遇到的新问题,部队毫无经验。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由于没有海空军配合,渡海作战比陆战更为复杂而艰巨,要想取得胜利,必须进行充分准备,大量搜集船只,提高部队渡海作战的战术与技术意识,奠定胜利信心。为此,进行了以下战前准备:
船只准备: 按上级指示,必须一次渡过足够的兵力,要求两军于春夏之交,在不依赖后援的情况下,独立解决海南岛之敌。为此,搜集足够的船只成为渡海作战的基础性任务,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以广东军区的党、政、军各方面力量组建支援委员会,负责渡海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同时,各军、师均组建了船只、船工征集委员会,规定了征集数量和完成时间。
在实施方法上,根据任务的缓急,针对不同地区、对象,采用了不同的征船方式。但在一开始,有些部队采取了“抓船”的手段,对港口船只一律武装扣押,凡海上来往船只一律堵截,因而造成沿海渔民恐慌,船主纷纷逃避或将船只自行破坏,影响不好。之后,由于任务向后推迟,加上地方政权逐渐建立,在当地干部加入船只、船工征集委员会后,转变为“动员雇请”的态度,主要利用各种地方关系温和地动员船工、收集船只并修补坏船(据当地渔民回忆,每个配合解放军训练的船工每天可得相当1块大洋的报酬,如果自愿参加渡海作战,可得相当于50大洋的报酬)。但对有些地主隐藏船只,经动员仍不上缴者,便采取了武装袭击的办法..在两个多月的努力下,共准备了2.129只大小船舶,船夫4,000余人,同时动员民工97万人,筹粮3.750万斤,筹款100万银元,动员牛车4.5万余辆。
思想动员 部队接受作战任务后,两军士兵大致有以下三种思想,第一、正确认识任务的光荣与艰巨性,并决心以积极态度克服困难,争取在最后一次战役中立功--这种思想在战役初期是少数;第二、消极等待。盲目依赖上级,认为上级有办法,“用不着瞎操心”,幻想敌人自动逃跑、投降,并相信我军的飞机和军舰一定会参战。因而对准备工作和海上训练采取消极态度,“练不练不要紧” --这种思想在战役初期占到多数;第三,厌战思想。认为解放战争即将结束,革命已然胜利,而渡海作战太困难,许多士兵对大海产生了恐惧感,传言“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一丈”,觉得这下是注定“九死一生,革命到“底’”了,情绪上非常不满。这种思想在战役初期占相当比例(如某军向上级反映,认为渡海作战是“额外负担”,本部队命苦,“进关打在前,结束战斗在最后",抱怨上级分配任务不平等。又如部队在海边天天吃鱼,就有人常常弹碗而歌“鱼啊鱼,今天我吃你,明天你吃我”)。
后经过海上训练和不断的动员,战士们的战斗情绪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粤、桂边战役中的新立功人员情绪尤高,许多战士决心在这次渡海作战中立功、入党。海练也从本质上提高了士兵技能,加之先遣营偷渡成功并打退了军舰,才彻底中打破了顾虑,部队思想焕然一新,士气出现了自入关以来前所未有地高涨,大家积极要求担任第一梯队,这为战役胜利打下了良好基础。
战技训练: 在训练时,提出了“陆军变海军”的口号,要求士兵“既能陆战,又能海战”,在教育方法上,以“船为课堂,海是操场”,按照“实兵实船,晚出晨归”的安排,“先昼后夜,先近后远,先单船后多船联合”演练,同时结合以往陆战经验,进行登陆战术与技术训练(海练时,溺水而死者达百余人,可见实战性很强)。
在船工水手方面,首先以团为单位组织专门训练队。在连队中选调识水性、具有驶船经验、积极勇敢和身体强壮的士兵。在编组时,将有驶船经验的士兵编为学习指导组,有海上常识但缺乏经验的编为实习组,无经验而又缺乏常识的编学习组。
水手的学习和训练内容包括船上知识、基本动作、应用动作和海上知识.学习时间为7-10天。到1950年3月,仅第43军就训练出6,272名水手,他们在渡海作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机帆司机训练方面,人选大部分来自运输部队的汽车司机,但这些人大多未参加过战斗,虽有技术,却存在怯战心理。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后,这些士兵的情绪才逐步高涨起来,在后来实际战斗中表现极为勇敢,多数完成了任务。
另外,步兵的基本训练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上下船动作、次序和船上排列、锻炼不晕船、使用救生圈和船上射击。连,排干部则研究单船指挥联络方法,对可能发生情况建立预先处理方案;第二,强调单船独立作战。要求以船为单位,各船都具有起渡、航行,对抗敌舰和登陆等战术能力;第三,多船联合演习,重点掌握以连为单位的起渡,航行、登陆,以及以营、团为单位的多船起渡,远距离航渡和登陆作战要领。
火炮的处理 : 由于没有经验,士兵们开始时不仅对各种火炮在船上射击缺乏信心,而且对如何在船上架设火炮也一无所知,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找到了解决之道。
敌我状态及作战方针
地理状况:海南岛当时又名琼崖,是我国沿海第二大岛,也是华南地区国防的重要前沿,全岛面积58,000余平方公里,多山区和丛林,道路崎岖,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岛内山区地带大部分已为琼崖游击队(简称“琼纵”,人数过万)控制,周围沿海地区公路交通较为方便,村庄也较稠密,但大部分被敌人控制,全岛粮食比较缺乏,大部队登陆后需从大陆接运补给。
海南岛环岛均有天然良港,北部以海口为中心,东有北沙门、铺前、木栏、抱虎,西有秀英、天尾、东水、花场、玉抱、理善、红牌、博铺等,大部分可以停泊军舰炮艇,也是敌方守备重点。除以上港口外,旺塔市北创间15华里,海口与临高间200余华里的地区,帆船可以靠岸登陆。东部的清澜港,西部的北黎、八所港,可供海军巡逻停泊,南部榆林港为海军基地。海峡最近航线距离为30华里左右,但琼州海峡是世界上流速最高的海峡之一,航渡比较困难,而上述港口均距离海峡300华里以上,航线比较生疏,不适于帆船航海登陆。
敌情:国民党兵力共有5个正规军,辖19个师,另有海军第3舰队(大小舰艇50余艘)和空军一个大队(飞机20余架),包括地方武装在内,总兵力不超过10万人(多为新改编的地方武装及在大陆被歼后的残部)。
敌方守备方针是企图“依海居险”,以海空军配合,加强海上巡逻,争取与我海上作战,达到长期固守的目的。具体步骤是以空军对我口岸骚扰轰炸,破坏我军的起渡,加强海上巡逻,以海军舰船寻求与我军海上作战加强海防工事,迫使我军登陆后背水作战在以上手段均不能阻止我军登陆时,再与我军展开陆上作战。
我军情况:第40、43军及附属的工兵、炮兵部队,兵力共计10万人以上,但考虑到航渡运输能力的不足,实际参加渡海作战者不到50%,在兵力对比上,我军不占优势。另外,部队经过了渡江战役以后的长途行军和连续战斗,已经非常疲劳,但我军士气高涨,士兵经过多次战斗锻炼,不论在攻坚或运动战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经验。加之我军采取以集中兵力进攻敌分散防御的作战方法,因此可以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我军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渡海作战经验,又无海、空军配合,岸炮火力也不能直接支援,且帆船航海易受风向、海流影响。
作战方针和部署
根据上述情况,我军分析敌方虽有海、空军配合,但总兵力不超过10万人,分布在环岛1,20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必然形成许多空隙且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复杂,士兵多为大陆人,目前弃家远离,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但四野渡海作战尚属首次,又是乘坐帆船登陆,好在海峡距离较近,顺风一夜可到,岛上又有我方当地武装和根据地配合,所以既使在数量上不占优势,而凭借士气高、部队质量好,以集中对敌分散,以主动对敌被动,准备充分,争取在指挥上不犯错误,全歼岛上敌人还是有把握的。
根据以上情况,计划首先以小分队在夜间分批偷渡,迅速加强琼纵实力,改变岛上敌我形势,再配合大部队强行登陆,具体部署如下:
第40、43两军,由15兵团统一指挥,于1949年12月下旬先后进至雷州半岛的海康、徐闻、北海、合浦、安铺(第40军)和湛江、海安、北沙、东海岛、赤溪、阳江(43军)一线集结,加强海练及渡海作战的物资器材准备。根据季节风向,阴历年前行动较为有利,但又不能为季节所限,而要以准备工作确有把握为标准,以免造成过失。两军作战区域以临高为界,临高以西为第40军登陆区,临高以东属第43军。
为组织偷渡,决定在雷州半岛由第40、43军、兵团参谋部及琼纵共同组成一个偷渡工作委员会,计划在海南岛北部分设两个偷渡组,上岛后利用电台与雷州方面保持密切联络。
战役经过
初期偷渡3月初,敌开始集中一部分兵力,加紧对海南岛上琼纵根据地进行清剿,企图歼灭琼纵,解除心腹之患;另一部分兵力则加强正面海防守备,严密海上封锁。为支援琼纵队,保存其力量,以配合大部队登陆作战,按照利用北风季节先以小部队偷袭的方针,我方决定由两军各组织一个加强营,开始实行偷渡。
3月5日1930,首先由第40军118师352团1营(共799人,乘船21艘、携带迫击炮2门)由雷州半岛的灯楼角起渡,航行300余华里,冲过敌方2次阻击(共9架飞机、2艘军舰,中途因为北风停止,只得依靠人力划桨而行,耽误了原定在拂晓前隐蔽登陆的时机),于次日14:00在白马井一线强行打垮守敌2个连艰难登陆,与琼纵接应部队会合。是役共俘敌21名,但本方船只大部分被敌舰、机炸毁。
随后,以第43军128师383团组织一个加强营(共1,000人,乘船21艘),于10日13:00在汹洲岛起渡,通过370多华里航渡(其过程中天气恶劣,狂风巨浪使船只损失严重),至次日9时,达赤水港登陆并与琼纵独立团会师,在随后击溃守敌到达文昌根据地。其间损失也比较严重,据该营3连副指导员丁占祥回忆:部队登陆后立即遭到敌军凶猛拦阻,第2连除连长带领两名士兵杀出重围外,其余近40人全部阵亡(这些烈士的坟茔解放后一直无人过问、直到50年多年后,丁占祥来海南寻访故友时,在当地知情村民的帮助下,才弄清战友埋骨的具体位置)。
第二批偷渡我方的偷渡和奇袭惊动了敌方,薛岳对自己的“伯陵防线”被轻易突破十分恼火,立即抽调兵力加强主岛两侧海防守备及海上巡逻,并派出部队向我偷渡部队进攻,企图把隐患消灭于襁褓之中。而我方认为:为了接应整个兵团的大规模行动,两个加强营的兵力显得过于单薄,很难有所作为,于是决心继续组织第二批偷渡。
根据计划,原拟定在3月22-25日由两军各组织一个团的兵力,分别择风起渡,但因风向不利,第40军118师于26日1900才派出第352团主力及第353团2营共2,937人,乘大小船只81艘出发,预定在临高西北罗棠、扶提、禾邓间登陆。同时,下令此前渡过的加强营于26日24:00进至临高西侧的葛黎附近,包围东关市,既监视临高之敌,又接应登陆友军。
部队航行15华里后,北风再次消失,且突起大雾、漫天漆黑,大家只能划桨前进,整个船队联络困难,无法继续保持队形而渐渐分散,直至27日07:30才于临高的东玉抱港、雷公岛一线先后零星登陆(两船被敌击沉,其余人员在3小时内于20公里范围内上岸,部队无法集中,处于各自为战状态)。随后与守敌展开激战,经过两天残酷战斗,在沿途击溃敌方约两个半团兵力的阻击、付出部分战士失去联络的代价后,其余大部于29日在美厚与琼纵7团会合,4月1日来到南坤市、北新村、加茂坡一带(海南岛中心山区地带)集结。
这段时间内,第43军127师4个营共3,733人,乘大小船只88艘,曾两次起渡,都因风向不利而终止(其间因组织不严、联络不周,有6艘船迷失方向,在海口白沙门岛登陆,上岸后与优势敌军进行了两昼夜的奋战,除12名水性较好的战士泅水游过琼州海峡,返回雷州半岛外,其余100多人伤亡)。后于3月31日22:30开始由博赊港起渡,除379团9连在攻打3艘敌舰时被击沉外(士兵大部分牺牲),其余全部于次日04:00到达预定地点(北湾港)登陆。沿途我军连续于旺塔市歼灭敌方部署在第一线阻击的教1团2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并于排坡附近击溃担任二线阻击的敌38团,当日进至宾丰西南15华里的谭瑞与排坡一带集结;同时,第一批偷渡的第128师383团加强营亦于当天赶至海边接应,在与守敌激战中俘虏60余人,缴获重机枪3挺,轻机枪7挺,60迫击炮4门。
偷渡与强攻的争议
在第二批偷渡之后,15兵团指挥部曾考虑实施第三批偷渡,但第40军军长韩先楚和第43军军长李作鹏均强烈反对。理由是:首先,前两批偷渡部队的伤亡比例较大(根据海南省档案馆史料--《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记载,“……我军主力部队正式登陆海南岛作战之前,曾先后组织两批先遣部队,分四次潜渡,作战伤亡、失散、包括溺死海中共4,500余人……”,这与官方数字明显不符,如果照前此计算,损失比例超过50%),即使与琼纵会合,对后续作战意义也不大。而且偷渡的意图和主要航渡方向业已暴露,再次实施可能损失更高(实际上薛岳已经组织了机动汽车队,随时准备调兵前往登陆地点阻击);其次,两批偷渡的船只很少返回雷州半岛,如此下去,将使主力登陆时运输工具缺乏,无法形成决定性打击力量;第三,如果拖延到谷雨过后,风向和潮汐对向南登陆更为不利。
邓华等兵团领导经过几天考虑,并参考当地气象状况,遂于4月10日下定决心,计划在4月16日直接以主力强攻海南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