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严格管制下,美国仍能买到关键矿产,外媒给我们指出关键漏洞

中美之间的较量一直没停过,尤其是在关键矿产这块,气氛紧张得像一根快绷断的弦。

2025年年初,美国还在想方设法绕过中国的出口管制,想从中国手里拿到那些对芯片和军事都关键的矿产。

中国这边的动作也很快,2025年之前,咱们就出台了锑、镓、锗等元素的出口禁令,表面上看是堵死了大门。

可美国没死心,路透社在2025年6月的报道直接把事儿捅了出来,说美国其实还是搞到了中国的矿产。

美国人用的办法也不复杂,就是走第三国转一圈,泰国、墨西哥成了新的“桥头堡”。

路透社的数字扎心,2025年4月前,美国从泰国和墨西哥进口了3834吨锑氧化物,半年时间比过去三年还多。

细看这事有意思,泰国和墨西哥2024年还排不进中国锑出口的前十,2025年直接变成前三。

这两个国家本身没多少锑矿,冶炼厂也就各有一家,墨西哥的还是刚复工不久的。

说白了,矿还是中国的,路子换了,货就顺顺当当地流到了美国。

表面上看,中国的管制很严格,实际漏洞还真不少。

路透社还提到,有中国本土公司参与转运,把矿产“洗白”后送到美国。

行业专家的话也挺刺耳,他说中国企业在规避法规上很有“创意”,听着让人五味杂陈。

2025年5月,中国海关的数据也能佐证,泰国和墨西哥突然成了大客户,和往年数据对不上。

美国这边,锑、镓、锗的进口量眼看要回到甚至超过禁令前的水平。

这么一来,原本的出口禁令就像一张纸,防君子不防小人。

在这场较量里,双方都没闲着,各自找招,谁也不肯让利。

美国为了关键矿产,绕路多花点钱也认了,能拿到货就行。

咱们这边明面上卡得紧,暗地里还是有人想赚快钱。

局势其实很复杂,表面是贸易战,里头是实际利益的拉锯。

中国矿产资源本就稀缺,关键矿产更是国家战略底牌。

现在这么多资源被“洗澡蟹”一样运出去,国家利益不说受损至少也被削弱。

2025年5月,中国对稀土行业上线了电子追踪系统,要求企业报送交易量和客户信息。

这种办法其实挺有效,至少能让监管部门心里有数。

我觉得,这种追踪系统不该只用在稀土上,锑、镓、锗这些都得管起来。

只要企业知道监管在看着,违规的成本高了,胆子自然就小了。

关键环节还是要把出口和流向盯紧,不能只靠企业自觉。

相关企业和个人之所以铤而走险,根子上还是有利可图。

政策漏洞和监管盲区,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国家利益和企业利润之间,总有一些人会选择后者。

但如果这种行为不被遏制,长期看只会让我们在和美国的谈判中越发被动。

外媒的报道其实算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漏洞在哪一目了然。

2025年下半年,估计相关部门会有新动作,毕竟不能让矿产这么流失下去。

有些企业可能心存侥幸,觉得查不到自己,但电子追踪系统一旦普及,谁也别想躲得掉。

中国关键矿产的出口本就是敏感事,背后牵涉的不只是经济,还有国家安全。

美国绕道买矿,说明他们对这些资源的需求有多迫切。

与此也说明我们的管控体系还没做到滴水不漏。

每次博弈的背后,都是利益和规则的较量。

我个人觉得,比起一味堵死大门,更重要的是把每个出口环节都盯住。

企业的合规意识也得跟上,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润。

政策要跟得上现实的变化,技术手段也要同步升级。

稀土管理的经验,可以推广到所有重要矿产。

未来局势怎么走,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这场关于矿产的博弈,远未到终点。

中国如果能把漏洞补上,或许这一回我们能把主动权真正握在自己手里。

美国那边肯定还会想新招,到底谁能更胜一筹,就看下一步怎么下棋了。

局势紧绷,谁都不想先松手,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