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中方禁令,稀土等关键矿产流入美国,国家终于出手!

稀土这东西,别看名字里带个“稀”,但在现代工业里,简直是“工业维生素”般的存在。小到手机屏幕、新能源汽车电池,大到导弹制导系统、隐形战机涂层,几乎所有高精尖领域都离不开它。更关键的是,这玩意儿全球储量不算少,但能提炼加工成可用材料的,中国说了算——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产能都攥在咱们手里,这可不是简单的“产能优势”,而是实打实的战略话语权。

这话语权,在中美科技和贸易博弈升温后,变得越来越重要。前几年,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又是卡芯片脖子,又是搞技术封锁,咱们自然也得拿出反制手段。稀土,就是其中一张硬牌。过去,我国陆续把镓、锗、锑等关键稀土元素列入出口管制清单,不是不让卖,而是得经过严格审批,尤其对美国,想随便买走用于军工或高端科技领域?没那么容易。

这一招,直接打中了美国的“七寸”——他们自己缺产能,短时间内补不上,没了中国的稀土,不少尖端产业就得“断粮”。

可就在咱们以为禁令能起到效果时,几家美国半导体和军工企业的高管却在公开场合“不小心”透了底:“虽然中国管得严,但这几个月,该有的稀土材料,我们一点没少拿。”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愣了:禁令难道成了“纸老虎”?

后来大家才发现,美国人的“办法”,其实就是玩起了“曲线救国”的把戏。仅仅五个月,美国从泰国、墨西哥进口的锑氧化物(稀土家族的重要成员)一下子飙到了3800多吨,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多。这俩国家哪来这么多货?明眼人都看得出,源头十有八九是中国。

具体咋操作的?说穿了就是“里应外合”。

国内一些企业瞅着禁令下稀土价格翻着跟头涨,动了歪心思。他们先从国内生产商手里收来镓、锗、锑这些管制物资,然后找个“听话”的货运公司,先把货拉到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周边国家。到了当地,换个马甲就行——原本标着“稀土氧化物”的货,改写成“铁合金”“锌渣”,甚至“工艺品原料”,摇身一变成了普通货物,再装船运到美国。一套流程下来,禁运品就成了“合法商品”,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满,美国企业也拿到了急需的材料,只有国家的战略安全被晾在了一边。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内鬼”不光盯着稀土本身,还在打“人”的主意。稀土分离提纯是技术活,国内有不少顶尖专家一辈子钻研这个,手里握着核心技术。有些美国企业就盯上了这些人才,要么开出天价年薪挖人,要么通过海外机构“合作”,偷偷把技术带出去。

前阵子就有报道,某稀土研究院的资深工程师,被美国公司以“学术交流”名义请到国外,回来后就把关键提纯工艺泄露给了对方,差点让咱们的技术优势打了水漂。

还有个绕不开的点是台湾地区的企业。按理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稀土出口也得受大陆管制,但有些台湾企业却钻了两岸贸易的空子。他们先从大陆低价采购稀土半成品,运到台湾后换个包装,贴上“台造”的标签,再高价卖给美国。这种“借道台湾”的操作,本质上也是在绕过禁令,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战略利益。

好在国家已经嗅到了危险信号,今年以来的整治动作一个接一个,招招都打在要害上。

先是人才管控。5月起,稀土领域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被纳入“关键领域人才清单”,出境前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尤其是前往美国、日本等对稀土需求迫切的国家,不仅要查行程,还得签“保密承诺书”,一旦发现技术外泄,追究刑事责任。这招直接堵死了“人才外流”的口子。

同时我国也对8家台军工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台企每年从中国进口6000多吨稀土,大部分都转手卖给了美西方国家,如今将这些台企列入黑名单,稀土等关键矿产几材料不得对其供货,直接封死了美国的重要稀土获取渠道。

法律层面也加了码。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今年7月正式施行,里面明确规定,走私稀土及其制品,不管数量多少,一律追究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无期徒刑,罚款更是上不封顶。以前那些觉得“罚点钱没事”的企业,现在再想铤而走险,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扛住这法律重锤。

有人会问,最近中美不是刚签了新的贸易协议,中国还承诺“加快对美出口稀土”吗?这是不是意味着禁令松了?其实不是。咱们放开的是普通稀土,比如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的镨钕,而且是“有计划、有管控”地出口,不是无限制供应。至于那些能用于制造隐形战机、高超音速导弹的重稀土,比如镝、铽,管控不仅没松,反而更严了。说白了,这是咱们主动释放的合作信号,但底线绝不能破。

说到底,稀土之争,从来不是简单的“卖不卖”的问题,而是国家战略安全的“攻防战”。美国处心积虑想绕开禁令,无非是怕失去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霸权;而咱们严查走私、堵住漏洞,也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战略优势。

现在国家已经亮明了态度:合法合规的贸易大门敞开,但想钻空子、搞小动作,门儿都没有。那些还在惦记着靠走私稀土发横财的“内鬼”,可得想清楚了——在国家安全这道红线面前,任何侥幸心理都是在玩火,最终只会引火烧身。这场稀土保卫战,咱们必须赢,也一定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