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这番话,着实扎到不少人的笑点了——“在东方甄选时北京买房还得借钱交首付,现在单干一年收入二三十亿。”虽然后续“与辉同行”方面出面否认,但瓜田已经掀开,吃瓜群众们自然也乐呵呵地开始“分辨真假”。董宇辉自立门户前后,东方甄选的营收、股价、话题,一个跌、一个涨,再加上这复杂的人事关系,怎么看都有点电视剧既视感。
最近,东方甄选交出了和董宇辉“分手”后的第一份成绩单。营收下滑32.7%,订单几乎腰斩,GMV从143亿跌到87亿,看起来这顿“分手饭”有点难以下咽。不过呢,财报里还是有些振奋人心的小亮点,比如下半年居然扭亏了,实现盈利620万,虽然这数字也就够在北京买两套厕所改造的学区房吧,但起码没“贫血”了。更妙的是,自营产品比重扩大,推出了732款自家商品,这证明俞敏洪押注“品牌逻辑”正在见效。
问题是,俞敏洪真的能绕开超级主播的流量魔咒么?毕竟,主播就是直播间的核心燃点。董宇辉离开后,粉丝明显分流,“与辉同行”的粉丝数突破3000万,而东方甄选却掉了个168万。虽然小作文风波成了个梗,甚至气得一些粉丝“取关出走”,但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直播行业的“魅力体系”过于依赖个人IP。
董宇辉的成功算是个经典样本,文化流量和带货能力兼备,又有独立人格的光环加持,离开后不光迅速立住脚,还实现了带货额破百亿的佳绩。然而,告别东方甄选后,他的形象也承受了更强的舆论压力。读错“羽扇纶巾”、带货溢价问题,都成为被批评的点——人设高了,风险也就大了。
俞敏洪显然不想一棵树上吊死。现在的东方甄选,正在拼命跳脱“主播公司”的影子。今年自营商品增加了一半,主打“产品力”,连卫生巾都成了销量爆棚的新单品,这样的转型尝试颇像把直播间搬进山姆俱乐部。说白了,俞敏洪画的未来蓝图是,“没了谁,公司都能转”。只不过这个梦想,难度系数依旧很高。东方甄选的会员付费增长慢了,尤其是在抖音平台政策变化的背景下,这些数字看起来并不令人完全放心。
可是话说回来,这锅“主播绑架公司”的焦虑,全行业谁不在背?李佳琦、美腕;辛巴、辛选,哪家的模式不是“靠核心火力打天下”?说到底,就是直播带货这种赛道,主播的威力大到即便离开平台,个人魅力也能带走粉丝。而公司若想翻盘,靠的是更扎实的供应链和差异化产品。
“押主播”还是“押供应链”?答案其实就在东方甄选和“与辉同行”的对手戏里。董宇辉站着个人IP的一条路,把古典浪漫和现代商业结合地明明白白,粉丝愿意为他的诗和远方买单;俞敏洪则寄望于供应链翻盘,用“App三角战略”摆脱对抖音的依赖,把东方甄选拉回品牌逻辑。这俩模式各打各的算盘,也代表了直播行业的根本分岔口。
再看罗永浩这位旁观玩家,他的语气虽然好似“毒舌说实话”,但其实背后也蕴含着对行业未来的深思。直播行业发展多年,难免到了拼内功的阶段。董宇辉还能无敌多久?东方甄选会被内部改革拯救么?总有一天,牌面得从“谁红”变成“谁稳”。
可你说,主播之争的渗透力有多深?看看最近周杰伦单场带货破亿的直播,再想想罗永浩的“辛酸创业岁月”,答案或许相当明晰:再稳健的公司,也绕不开大主播称王。只是,这种“谁输谁赢”(主播或平台)的持久战,真的能出现双赢吗?
未来的直播行业,天平会向谁倾斜?时代继续向前,而这场不依不饶的博弈却仍然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