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练兵”越练越悬?菲律宾搭台、澳洲唱戏,背后哪盘棋没摊开说清楚?
大伙儿先别走,我就抛个直球:8月中下旬,在巴拉望到吕宋这一线,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整了一场跨军种跨域的大联合军演,嘴上都说在“南海附近”,两周的活儿,号称是2023年系列演训里阵仗最大、科目最杂的那一拨。听着挺热闹对吧?可真相往里一拧,味儿就变了:谁在借势、谁在练手、谁在出风头、谁在稳面子,这里面门道多得很。你要说没点弯弯绕,那我还真不信。
先把关键信息摆桌上,免得大家迷糊。时间点,就在8月中下旬;地点,围着巴拉望和吕宋一线;主角是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跟着来的还有美国海军陆战队达尔文轮调部队,加拿大海军也露了个脸;中方这边,国防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回了话。科目排得满当当:两栖登陆、海上机动、空运投送、海陆实弹、情报共享、反潜这些,全都上。澳方掏了不少“家当”——F/A-18F“超级大黄蜂”、EA-18G“咆哮者”、P-8A、KC-30A、C-17A、C-130,还有舰上的直升机;地面放了“标枪”、M777和装甲车。菲律宾也不是空手,FA-50PH、A-29顶上,“黎刹”级导弹护卫舰在海面上跑,总人数加起来三千六百多人。看上去阵容不小,话糙理不糙,这就是给外界看的“气势牌”。
菲律宾这边话放得硬:这是给北京的“警告”,要亮马尼拉的“主权决心”。澳大利亚那套口径你也熟,“航行自由”,再加一句“跟盟友一起应对威胁”。中方回击得也直接:南海本该是和平、合作、友谊之海,菲方拉域外势力来“狐假虎威”,搅乱地区稳定,中方依法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侵权挑衅必回击。话说到这儿,气口已经立住了:各家心里都明镜似的,谁想要啥,谁想借谁的光,谁在赌短期政治账,谁在算长期安全账。
你可能会问:这台戏咋就搭到今天这份上?线头得从人事变化拽起。杜特尔特那会儿,马尼拉在中美之间讲究“缓冲”,嘴上一直强调对华友好,眼神里多半是投资与互利。马科斯上台后,风向急转,仁爱礁、黄岩岛这些敏感词频繁出现,海警海军在相关海域跟中国海警对上不止一次。更要命的,还主动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靠近南海周边搞存在感。这波操作,说白了不是“临时起意”,更像一个“结构性的战略选择”——国内经济压力大,通胀、就业、社会治理一摞子问题,得找个高关注度话题转移视线,南海最合适。每到政治节点,就把“主权争议”往前推,一来稳住民意,二来给盟友交“政治诚意”的作业。听着熟不熟?这招在选战季里可常见。
可话又说回来,这种“硬气姿态”,更多时候像公关秀。军事实效到底能拿多少?真要细抠,菲军跟中方军力压根不在一个量级,短板不是喊口号能补的。你说是不是这理?
说到澳大利亚,这几年在印太范围内出镜率不低。它是QUAD成员,也是AUKUS的一员,“核潜艇俱乐部”还没完全落袋,就先当起“南海片警”的角色。实力嘛,有限,但人家愿意主动“上手”,拿P-8A、EA-18G这种高价值资产出来跑场子,干嘛呢?目的挺清楚:验证联合作战节点,练跨域支援,摸热带海域气候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指挥控制。说白了,这更像一份“支援美国在亚太作战”的练兵清单,一项项打勾。这波是技术流,挺务实的。
别忘了美国这个“幕后推手”。台前台后都在忙,拉盟友上前沿,维持军事存在,主导议题节奏,这才是老手段。日本、加拿大在边上递话筒应个景,场子就热闹起来了。你看着像多国团建,实际每家算盘打得叮当响,各取所需。
这里头最容易起争论的点在哪儿?我抛几个,咱一起琢磨。这类军演,到底是为了所谓“防御和航行自由”,还是在敏感海域“找事儿”?普通人关心啥?就三个字:安不安。商船能不能顺利走?渔民敢不敢出海?油价会不会被折腾上去?再往深里捋,菲律宾拿南海话题转移国内压力,这招到底划不划算?短期稳住舆论了,长期安全风险在攒,真遇到硬碰硬,买单的还是自己。还有个点挺扎心的:澳大利亚自我定位“片警”,能力够不够用,风险算清楚没?把高价值装备往敏感环境里一扔,曝光频率上去了,学习也上去了,可摩擦的概率也跟着上。
说实话,我对中方那句“南海应是和平之海”挺认同,因为南海这块是国际贸易的大动脉,动一动就疼。你把它想成一条城市主干道,一堆车在上面跑,有人突然踩油门变道炫技,别人不刹车能行吗?一旦擦车,代价都是钱和安全。中方的立场,依法维权、反制侵权挑衅,这话放在国际场域里,就是把“红线”画清楚,减少误判空间。菲澳那边,如果真想练兵,也不是不行,但把地点、动作、话术叠加起来,外界读到的就不是“常规训练”,而是“定向信号”。信号太过,风险就上来了。
我还有个感觉,可能有点“扎心”。多国联合军演看热闹的人多,问细账的人少。花了多少钱?这些钱有没有更“接地气”的用途——比如民生、教育、医疗?对菲律宾来说,经济压力摆那儿,把有限的资源换成舆论的“即时满足”,说白了就是刷存在感,可民众兜里能不能更鼓?这才是老百姓最在乎的。澳大利亚这边,往前迈半步,和盟友站得更紧,安全上看是“抱团取暖”,可遇到突发,真要“代价谁出”,账恐怕也不便宜。**
我知道你会问,那接下来会怎样?我给出一个谨慎的判断:演习还会有,话也还会硬,周边国家的动作会更频繁,可彼此也会更在意“擦边不碰线”。原因很朴素,大家都清楚,真要越线,付出的代价不止军费,还会是市场、贸易、民心和选票。从这个角度看,“管控分歧、降低风险”的机制越细越好,不然误判这玩意,来得比台风还快。
顺便说一句,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挺能说明问题。澳方这次把P-8A和EA-18G拉到台前,这俩都是压箱底的电子与海上侦巡能力点,你放到南海周边的电磁环境里磨一圈,收获很实际——频谱摸底、协同流程、指挥链适配。所以别被“热闹的炮声”吸引住眼球,真正的“升级”,很多时候发生在看不见的电磁和数据链里。这也提醒我们,地区军事互动的“隐身部分”才最值得盯。
说到这儿,留个扣。一边是“安全焦虑”被不断放大,一边是“经济现实”照样要面对,你觉得普通人的利益该怎么摆?军演带来的“安全感”,和物价、就业的“获得感”,哪个更顶用?你在评论区说说看:- 你更认同“航行自由”的说法,还是觉得这是在“搅局”?- 菲律宾把南海话题当成“转移视线”的工具,这路子能走多久?- 澳大利亚当“片警”,风险和收益合不合算?- 在不升级冲突的前提下,地区该怎么把“控风险”落到实处?
不瞒你说,我也在等一个更稳妥的答案。南海不该是火药桶,更该是让船走得稳、渔民敢出海、商贸能赚钱的地方。这话听着朴素,干起来才见真章。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