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专家揭示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应对美国的六大策略,印度可借鉴

最近,特朗普陆续宣布和日本、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都搞定了关税协议;跟欧盟的关税谈判也传来了好消息,中美之间的第三轮经贸会谈估计也快到了。

不过,美国和印度在关税方面的谈判,目前还没有传来什么特别大的动态。

在这氛围下,一些印度学者想试着学习中国和特朗普说话的办法,与美国周旋一番,想争取更多好处。

比如说,有个印度学者叫阿迪蒂亚·辛哈,他提到中国应对特朗普的谈判策略有六招,印度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讲得还挺准确的,虽然有点夸张,但总结得挺到位的。

可见印度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挺深入的。

第一,稀土受到限制,这让美国的国防和科技制造厂商面临稀土供应中断的风险。于是,华盛顿在谈关税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把稀土出口搞回来。

第二,向美企施加了压力。印度专家发现,中国推出了《出口管制法》和《反外国制裁法》,意在提醒西方公司若按照美国的制裁措施行事,可能会遇到法律风险。这一动向加大了相关风险,也让美国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方感受到压力,促使特朗普政府考虑对华关系的缓和。

第三,比较有耐心。这边的政策走向是比较持久和稳定的,政府几乎能掌控所有的事。而特朗普那些政策,总是变来变去,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变化又快,这样一来,中国就多了点耐心,可以慢慢跟他磨呢。

第四,工业独立。印度专家指出,华为等企业代表了中国工业自给自足和技术恢复力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在芯片生产和人工智能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工业的韧性向美国谈判的对方传达了一种信号:限制措施越来越没用,而且反而会伤害自身利益。

第五,精准打击。中国没有搞全面报复,而是针对一些敏感的美国出口,比如乙烷,实施了贸易限制,还有针对性地向欧洲企业,比如大众汽车,发放稀土出口许可证。这一招儿把西方联盟拆得七零八落,也展现了北京那点儿精明的打击实力。

第六,进口需求放缓。自2022年起,中国的进口量几乎没变,而出口却增长了33%。这让关税威胁的作用大打折扣,因为中国不再需要大量进口。这也开启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策略,转向靠自己发展,特别是强调本地工业的发展。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