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7 日至 8 月 13 日,中国航天上演了一场震撼世界的 “太空接力赛”:太原发射场,长征六号甲火箭托举 “互联网低轨 05 组卫星” 升空;4 天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发射 06 组卫星刺破苍穹;再隔 5 天,长征十二号火箭搭载 07 组卫星点火起飞;8 月 13 日,长征五 B 重型火箭在文昌将 08 组卫星精准送入轨道。短短 17 天内四发火箭连射,平均每 4.3 天完成一次发射,中国用行动诠释了太空竞赛中的 “中国速度”。
这场密集发射的背后,是一场关乎国运的太空资源争夺战。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申报的低轨星座需在 2027 年底前完成 1500 颗卫星部署,才能锁定宝贵的 频段资源。面对全球低轨容量仅约 6 万席位的现实,中国规划的 “千帆星座” 计划部署 1.5 万颗卫星,规模仅次于 SpaceX 的星链系统。显然,中国正在抢时间打造低轨互联网卫星网络。有人或许会疑惑,中国 5G 技术已十分发达,为何还需要互联网卫星?实际上,这与一个国家的战略潜力密切相关。
低轨卫星是无人战场的神经中枢,正推动着战争规则的革命性变革。在未来复杂的电子环境中,现有高轨通信卫星在带宽和传输速率上,已无法满足大量无人作战系统在同一区域的使用需求。而低轨互联网卫星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无人战争时代的 “神经中枢”,通过高速、低延时的天基通信网络,实现全域无人装备的实时协同与智能决策。
低轨卫星信号往返延迟仅 20-50 毫秒,远低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约 600 毫秒的延迟,可支持无人机蜂群、无人艇等高动态目标的实时操控。其大带宽特性能满足高清视频回传、多目标数据融合等需求,为战场提供 “全息感知” 能力。中国低轨星座可同时指挥数百个无人平台,突破传统数据链带宽限制,实现陆海空天协同饱和打击。
通过大规模星座组网,单点失效不会影响系统整体功能,战场通信韧性提升 10 倍以上,且能覆盖极地、海洋等传统通信盲区,通信稳定性达 98%。低轨卫星星座将无人战争推向 “秒级响应” 时代,其意义不亚于内燃机对机械化战争的重塑。当 1.5 万颗卫星编织成智能天网,无人装备的集群规模、决策速度与生存能力都将发生质变。
当长征五 B 火箭的尾焰照亮文昌夜空,中国正在太空编织一张看不见的智能战争神经网络。从内蒙古草原的北斗项圈到深潜大洋的激光潜艇镜,低轨卫星星座正将陆、海、空、天锻造成统一的生命体。未来战场的胜负或许在卫星升空前就已注定 —— 当大量低轨卫星悬于天际,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将沐浴在数据链的天眼之下。而这场 17 天 4 箭的太空狂飙,不过是中国叩响未来战争之门的第一记重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