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各位老铁,先别划走,今儿这事儿,有点炸裂。
就在咱们还琢磨着量子计算那锅粥啥时候能熬熟的时候,加州理工那帮“技术宅”直接掀了桌子,往里扔了颗原子弹——一台塞了6100个量子比特的怪物计算机。
这消息一出来,全球科技圈基本上都给干沉默了。
这事儿就发生在2025年9月底,滚烫的。
别对“6100”这个数字没概念,搁以前,大家还在为几百个比特谁多谁少吵得脸红脖子粗,这帮人一脚油门直接从手动挡干到了星际穿越。
感觉就像村里还在用诺基亚比谁的铃声更响,他们反手掏出了一个能全息投影的透明手机。
要命的是,这台“巨无霸”量子计算机里的比特们,居然能保持“理智”长达13秒之久。
13秒?
在咱们这儿,估计刚够你点开一个短视频。
但在量子的世界里,这他娘的就是永恒啊。
你得知道,量子比特这玩意儿,金贵得跟纸糊的灯笼似的,一阵微风、一点热量、甚至隔壁老王家的WiFi信号,都能让它瞬间“撂挑子不干了”,行话叫“退相干”。
之前全世界的顶尖高手,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也就让它坚挺个1秒多。
加州理工这帮狠人,愣是把纪录翻了将近10倍。
这已经不是进步了,这是开挂。
更有意思的是,翻开那篇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作者名单里赫然出现一个中国名字:吕旭东。
哥们儿现在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搞研究,但他之前就在加州理工当的博士后。
你品,你细品。
顶尖科技的江湖,从来不是楚河汉界那么分明,这种顶尖人才的来来回回,本身就是一出大戏的序幕。
那这帮“魔法师”到底念了什么咒?
核心技术叫“光镊”,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用激光当“紧箍咒”。
想象一下,把一束激光像孙悟空吹毫毛一样,瞬间变出12000个微型“小夹子”,在真空里死死捏住6100个原子。
光捏住还不够秀,他们还能让这些被“定住”的原子玩“乾坤大挪移”,在阵列里随便换位置。
最骚的操作是,原子在搬家的时候,它身上的量子状态——也就是那个又0又1的“薛定谔的猫”状态——居然完好无损。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顶级的杂技演员,端着一碗装满水的碗,一边在钢丝上骑独轮车,一边还要躲避扔过来的飞刀,最后碗里的水一滴没洒。
这操作难度,已经不能用科学解释了,得用玄学。
所以,为啥13秒的“清醒时间”这么关键?
因为它让“量子纠错”这事儿,终于能从PPT里走下来,喘口气,接点地气了。
量子计算,本质上就是在一个极易“精神崩溃”的系统里走钢丝,出错是必然的。
时间太短,你这边还没算明白呢,那边系统已经崩了,想纠错都没机会。
现在时间窗口拉长到13秒,就等于给了科学家一个机会,去慢悠悠地检查、修复这些错误,这才是从“玩具”走向“工具”的第一步。
尤其是“带着状态搬家”这个绝活,简直是直接往IBM那些搞超导量子路线的哥们儿心口上捅了一刀。
超导量子比特,一个个都跟焊死在主板上似的,动弹不得。
纠错的时候,信息只能绕着固定的线路跑,效率低得跟北京早高峰的东三环似的。
中性原子能随便挪窝,那就不一样了,等于给每个比特都配了个“闪现”技能,哪里出错了就直接闪过去修复。
这灵活性,一下子就让中性原子这条曾经的“非主流”路线,有了跟“名门正派”叫板的资本。
当然,那边加州理工放了个大招,这边IBM也没闲着,还在那儿画大饼,说2033年要搞出10万量子比特的机器。
量子计算这个赛道,现在卷得厉害,谁也不敢说自己就稳了。
这时候再回头看吕旭东研究员回国这件事,就别有一番滋味了。
他带着在加州理工第一线“肉搏”出来的实战经验,回到国内继续啃中性原子这块硬骨头。
这哪是简单的人才回流,这简直是揣着一本未来世界的“攻略本”回城了。
不过,咱也别高兴得太早。
6100个量子比特听着是多,但在量子世界里,绝大多数都是“炮灰”。
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保护一个极其珍贵的、绝对正确的“逻辑量子比特”而牺牲。
所以,别再问这玩意儿啥时候能取代你家电脑了,短期内它就是个偏科的天才,专门解决一些传统计算机几辈子都算不明白的特定问题,比如新药研发、材料模拟。
想普及?
等咱们孙子那辈儿吧。
总的来说,加州理工这次干的活儿,更像是在一片荒地上,用最牛的技术,打下了第一根深到地幔的桩。
我们仿佛看到了摩天大楼的影子,但手里还只有一堆顶级的砖头。
怎么把这些砖头盖成能住人的房子,那才是接下来几十年,这颗星球上最聪明的一群人要玩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