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降44.12%,这数字啥概念?
冷冰冰的,没啥感觉是吧。
那我给你翻译一下:就在芜湖,过去这几个月,因为这场“电动车大逃杀”,实打实地少了好几十号人进医院,甚至更糟的地方。
可这串数字背后,是我昨天下午在小学门口,差点把油门当刹车踩下去的魂飞魄散。
就差那么一秒,一个载着娃的蓝色“移动帐篷”就得在我车前盖上表演一出空中飞人。
那一刻,我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交通法规,而是那孩子惊恐的眼神。
你说这事儿怪谁?
要我说,这锅不能全甩给骑车的老哥老姐们。
满大街的交警同志,跟玩“打地鼠”似的,今天这个路口,明天那个商圈,逮着一个没戴头盔的就“教育”一顿。
前两天我就亲眼见着一出。
一个接孩子的妈,急得满头大汗,被拦下来了,嘴里还念叨着:“迟到了,迟到了,老师要说的……”那表情,委屈得像个孩子。
交警同志也是无奈,只能复读机一样地重复:“安全第一,命比时间重要。”
道理谁不懂啊?
可你看看咱们这城市,非机动车道要么窄得像条缝,要么干脆就成了共享单车的坟场和私家车的临时停车场。
你让人家往哪儿骑?
逼着一群“肉包铁”去跟“铁包肉”的汽车抢道,这不就是现代版的“角斗场”么?
有时候逆行,真不是为了抄近道,纯粹是正道走不通啊。
我们总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他们是“马路杀手”,可谁又真正蹲下来看看他们脚下那条坑坑洼洼、无处可走的路?
当然,我这不是给违规洗地。
尤其是那些把电动车改装成“圣斗士圣衣”的,必须得治。
那个遮阳篷,简直是中国民间智慧的魔性结晶。
晴天遮阳,雨天挡雨,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可风一吹,那玩意儿就跟降落伞似的,车主瞬间化身风筝,人和车能不能一起落地全看天意。
一个交警朋友跟我吐槽,说他亲手拆过一个比他个子还高的遮阳篷,拆下来往地上一放,好家伙,能摆一桌麻将了。
车主还挺不舍,说这是他花二百块钱加急定做的“豪华版”。
二百块,就为了给自己买一张通往ICU的加速券?
这场从8月份就开始的全城围猎,据说要持续到年底。
数据确实好看,事故率、伤亡率双双跳水。
这是好事,是拿罚单和无数次口干舌燥的劝导换来的。
可罚款能罚出文明吗?
强制能换来自觉吗?
我表示怀疑。
这就像给一个发高烧的病人猛灌冰水,体温是降下来了,可病根儿还在那儿。
病根儿是什么?
是城市规划的短视,是公共交通的不足,是“效率至上”的社会焦虑,更是我们每个人心底那点儿“我就特殊一次”的侥幸。
你看,这事儿就特拧巴。
一方面,你觉得交警查得对,毕竟安全无小事;另一方面,你又同情那个为了赶时间接孩子而忘了戴头盔的母亲。
这种矛盾,恰恰是我们这个飞速旋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
规则是冰冷的,但人是活的,生活是一地鸡毛的。
所以,别光盯着芜湖的这场“电动车战争”看热闹。
这不只是芜湖的事,这是每个中国城市都在上演,或者即将在上演的剧目。
当一个外卖小哥为了一个准时送达的好评,在车流里玩命漂移的时候,他赌上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还有我们这个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最后一丝温情。
太阳下山,路口的交警也撤了,“猫鼠游戏”暂时休战。
可我知道,明天,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这座城市,这场关于效率、生命和规则的街头战争,只会换个路口,换拨人,继续叮叮当当地开打。
至于什么时候能真正剧终,天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