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一个数字令人瞠目:中央红军从湘江出发时,参战人数超过二万五千,可到达粟裕故里时,真正能够战斗的不过七八千人。血与火交织的行军记录还未翻开,命运就迫在眉睫:长征,是壮举,还是葬送?为什么当时的决策者甘冒“弃守”风险,毅然走上十万里山川?
有一派人说:留在江西赣南,凭借地形优势固守苏区,才是硬道理;另一派人反驳:留守不过是被动等待,总有一天会被包围消灭。守或走,一场关乎生死的辩论在中央闷声密议,却谁也没把底牌全亮出来——究竟谁的算盘打得更准?
从1933年底算起,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集中十万大军,层层设防,死死箍住赣、闽、粤三省交界的中央苏区。红军拼命奔袭,却因兵力悬殊、补给断绝,节节败退。此时,内部又分成两派:以张国焘为代表,主张西进贵州,另寻天地;以毛泽东、朱德为首,强调北上抗日,将战场放到华北第一线。普通百姓看着送别的队伍,既悲伤又迷茫,“走向何方,才能保命又能助国?”成为他们共同的心事。
湘江一役后,红军渡江登岸,暂时甩开了追兵,士气似乎回升。但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粮草远远不够,部队人心惶惶;部分将领直言:往北去,过雪山草地,生死难料;留在南方,至少熟悉地形还能补给。反对声此起彼伏,连夜密议,山谷间仿佛能听到隐隐的争吵声。
正当“北上”与“南下”难以两全时,张国焘在贵州的一纸命令引爆了矛盾:红四方面军被硬拉向南,硬碰国军重兵围堵,顿成困兽。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贺龙的指挥下,一个夜袭扭转形势——才知道,这条看似“冒险”的北上路线,早有侦察员踩出一条秘道。所有前文的争执在此刻集中爆发,原来真正的赌注不是地形,而是赢得战略主动权。
冲突平息后,红军各路大部队在甘肃会宁短暂会师,仿佛迎来“胜利曙光”。可这只是表面:一到华北,机枪排炮林立,日军守卫森严;当地气候寒冷,衣物发霉,粮包结冰;补给线被拉得老长,哪怕一颗子弹也得靠步枪肩上扛。更糟糕的是,那些先前吵得最凶的指挥官,还在背后捅刀,说“北上不过是政治秀”。分歧此时犹如悬崖之下,随时可能崩塌。
这场所谓的“历史必然”听起来高大上,可一路走来,红军不仅要跟敌人拼命,还得跟自己人斗智。战士淌血、百姓流离,全是为了一纸战略高论?正方喊着“抗日先行”,反方却在背后说“你们只管打主意,不管后勤”,一场大戏里,谁是主角谁是炮灰?把苦难演绎成伟业,把失利当成必然,这“创意”也真够新潮。
有人说长征取胜是勇气与智慧的结晶,也有人质疑这不过是一场被吹嘘的苦行秀:你更信哪派?是“拥护北上抗日,走向未来”,还是“坚守根据地才是硬道理”?战士流血算不算功劳,党和国算不算牺牲?你觉得这场“伟大转移”究竟成就了什么,又牺牲了什么?欢迎留言,咱们一起掰扯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