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吞大象?
看似荒唐,其实是“换马甲提速跑”。
最近最炸眼的新闻,就是中航电测这家市值才60多亿的小公司,居然用174亿“吞下”了年营收600多亿、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不是蚂蚁吞大象么?
真相却是——大象找了个壳子,接上资本市场的血管。
要知道,成飞是歼-20的摇篮,也是中国隐身战机的代名词。
但它一直活得紧巴巴,利润率不到2%,想多搞点研发资金,常常卡在拨款天花板。
于是,这场“收购”成了集团内部左手倒右手,把成飞装进中航电测的上市壳子里,让它以后可以直接在资本市场融资,不再只靠国家拨款吃饭。
这笔交易并非市场上的野蛮并购,而是国企改革的典型操作。
成飞资产评估2400多亿,最后定价174亿,就是为了避开“国资流失”的口水战。
重组完成后,中航电测更名为“中航成飞”,总资产瞬间飙到1256亿,净利润翻几十倍,市值也直奔千亿级。
更关键的是,资本活水一来,成飞研发和产能都有了底气。
歼-20年产能目标瞄准120架,无人机、隐身僚机等前沿项目也能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成飞还要完成2024到2026三年净利润超百亿的业绩对赌,压力山大,但也意味着动力十足。
所以,这场“蚂蚁吞象”,表面热闹,实则是大象换跑道。
成飞借壳上市,不只是个财技操作,而是中国军工转向市场赋能的一步大棋。
技术要硬,资本也得跟上。
未来,当美国还在担心歼-20的数量时,资本驱动下的成飞,可能已经悄悄把创新节奏提速。
一句话总结:蚂蚁不是吞象,而是帮大象插上了资本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