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一场全球屏息以待的会晤落幕。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两位地缘政治的“老炮儿”,在F-22战机轰鸣的背景下,进行了长达2小时40分钟的闭门会谈。这是自2021年6月以来,美俄两国元首的首次面对面交锋,也是自2015年9月以来,俄罗斯总统首次踏足美国领土。然而,尽管双方会后都给出了“富有成效”的积极评价,但最核心的乌克兰停火问题,却依然悬而未决。这究竟是一场“体面的失败”,还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突破?
冷战幽灵:美俄关系为何深陷泥沼?
普京在会后毫不讳言,俄美关系已跌至“冷战以来的最低点”。这并非夸张,而是对过去三十年“高开低走”历史的残酷总结。苏联解体后,美俄关系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叶利钦与克林顿的“大笑”外交,一度让人以为新时代已然降临。然而,北约的五次东扩,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压缩至极限。从南联盟空袭到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从格鲁吉亚战争到乌克兰“颜色革命”,再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2022年全面冲突爆发,每一次事件都像一把尖刀,将两国关系推向更深的深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陶文钊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追求全球霸权的战略与俄罗斯捍卫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的诉求,构成了两国关系难以逾越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和战略对立,才是乌克兰危机背后真正的“病灶”,也注定了任何“重启”都将是昙花一现。
特朗普的“交易”与普京的“破局”
特朗普此次急于促成会晤,表面上是为了兑现“上任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的竞选承诺,并为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积累政治资本。但其深层逻辑,则源于他根深蒂固的“交易者”外交哲学。在他看来,国际政治不过是一场大型的房地产交易,一切都可以通过直接谈判、讨价还价来解决。他试图以“和平换贸易”的模式,绕过传统外交的繁文缛节,直接与普京达成一份“双赢”的协议,即便这份协议可能意味着乌克兰的“割地求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莱娜·苏尔日科·哈内德直言,特朗普此举旨在打破普京的外交孤立,并评估其是否真有停火意愿。他渴望一场“胜利”,哪怕是以牺牲盟友利益为代价。
然而,对于普京而言,这场会晤的意义远超停火本身。乌克兰政治研究所所长鲁斯兰·博尔特尼科认为,此次高调会谈,在俄罗斯面临国防开支巨大、预算赤字加速的经济挑战之际,无疑极大地巩固了其国内权威。更关键的是,在国际刑事法院对其发布通缉令的背景下,普京受邀踏上美国领土,并与美国总统平起平坐地进行会谈,这本身就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外交突破。它不仅打破了西方对其施加的“外交孤立”,更在某种程度上“正常化”甚至“合法化”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指出,普京看重与特朗普的个人关系,希望借此推动美国放松或解除对俄制裁,改善外部环境。可以说,无论停火协议是否达成,普京都已在这场“顶峰相见”中赢得了关键一局。
乌克兰与欧洲的“被动”与“焦虑”
当美俄两国元首在阿拉斯加共乘“野兽”专车、共进午餐时,乌克兰和欧洲却被晾在一边,未获邀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担忧溢于言表,他反复强调“和平之路必须与乌克兰共同确定”,但现实的残酷在于,乌克兰的命运似乎正在被大国在谈判桌上“决定”。乌克兰政治研究所所长鲁斯兰·博尔特尼科悲观地指出,纯粹在美俄双边框架内解决俄乌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任何涉及领土让步的协议,都将触及乌克兰宪法底线,引发国内政治海啸。
欧洲盟友的焦虑同样强烈。一名欧洲外交官直言:“欧洲有可能成为历史的注脚。”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分析,欧洲担心美俄私下达成协议,让欧洲承担巨大压力,同时担忧若未能获得可靠的安全保障,而美俄关系却趋于缓和甚至解除制裁,将对欧洲安全构成长期不利影响。德国总理默茨与泽连斯基在会晤前夕的共同呼吁,正是这种焦虑的体现,他们希望将俄乌停火作为美俄会晤的主要议题,以保障乌克兰和欧洲的安全利益,但他们的声音,最终未能改变这场“双边”会谈的本质。
“无协议”的协议:未来走向何方?
尽管普京和特朗普都对会晤评价积极,甚至普京还邀请特朗普下次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但双方未能就俄乌停火等关键问题达成协议,这暴露了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性分歧。国际关系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孙冰岩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在于两国在停火逻辑上的南辕北辙:俄罗斯坚持先获得领土和安全保障再谈和平,而美国则希望先实现和平再讨论后续安排。
此次阿拉斯加会晤,更像是一次“试探性”的接触,而非解决问题的终点。未来,美俄双方可能会继续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对话,寻求在特定领域(如战俘交换、人道走廊,甚至核军控协议)取得突破。然而,涉及领土主权和安全保障的核心矛盾,仍将是横亘在和平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乌克兰和欧洲的立场,以及战场局势的演变,都将持续影响这场复杂博弈的最终走向。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此次“无协议”的会晤,却为普京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收益:他成功打破了西方对其施加的外交孤立,巩固了国内权威,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俄罗斯作为大国的地位。这无疑将刺激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因为他们已经证明,即使在冲突中,也能与世界头号强国平起平坐。而对于乌克兰和欧洲而言,这场会晤的“无协议”结果,或许意味着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漫长、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当大国在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中握手言和时,小国的命运,往往已在无声的博弈中被悄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