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墨精度” 为城市发展注入匠心动能——访大国工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大国工匠、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方文墨班”班长。曾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100余项荣誉,是国家级“方文墨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以自己名字命名了行业加工公差的“文墨精度”。作为劳动模范代表和优秀青年代表在2013年5月4日和2016年4月26日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沈阳工匠日’的设立,是对基层一线产业工人的一针助力剂,是对我们产业工人的认可与肯定,会极大激发大家的干劲和信心。”谈及沈阳将9月1日定为“工匠日”,方文墨感慨万分。曾经,工人是学历低下、干着傻大黑粗工作的代名词。而今,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让他深刻体会到国家对产业工人的重视与尊重。

视频加载中...

他以“文墨精度”诠释大国工匠精神

方文墨的工作是为国产重型歼击机做精密加工。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只有把每一个零件做到极致,把每一个装配过程做到完美,才能保证试飞安全。

方文墨是一名钳工。钳工是当前机械加工领域中仍大量依赖手工操作的工种之一,对从业者的手法精准度和技艺熟练度要求极高。方文墨的工作台上放着一把锉刀,那是2000年他进入沈飞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时,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是当年国内能买到的最好的锉刀,妈妈希望他拿着最顶尖的工具,练就最高超的技能,报效祖国。

如今,他用“0.00068毫米加工公差”的“文墨精度”定义了大国工匠的价值,书写着守卫蓝天、强军报国的壮丽诗篇。

工匠精神的传承为城市发展持续助力

现在全国共有112位大国工匠,其中有三位来自沈阳市,方文墨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是一座劳模荟萃、工匠辈出的光荣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各级劳动模范。赵国有、马恒昌、尉凤英、李志强、洪家光……一代代产业工人在匠心传承中,为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

从“一五”老工业基地的打磨,到新时代“智造”的崛起,沈阳已经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城市,也是航空航天等重要产业集群的生产基地。像方文墨这样的工匠在城市各个产业的集群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技术技能为沈阳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方文墨班”和“方文墨工作室”。在完成本职生产任务的同时,方文墨带领班组和工作室的成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现在,他的徒弟中有4人曾获得全国技能大赛的冠军,13人次获辽宁省冠军,26人次获沈阳市冠军。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薪火相传。

在方文墨看来,产业工人扮演的角色,就是把专业设计人员的设计转化为实物的实践者。他希望,随着“沈阳工匠日”的设立,产业工人的元素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城市文化当中,为这座城市的工业文明增添更厚重的色彩。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东

编辑:郭金凤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