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高塔新星登场,她能否成为女篮下一个传奇?

2米26的巨塔说不打就不打?中国U19女篮的另类“翻身仗”

别说现在的篮球比赛不刺激,在中国U19女篮这支队伍里,你要是没点“心脏病”都算白当球迷。2024年,一纸通知2米26的张子宇没法披挂上阵,主教练王桂芝的计划当场作古。主心骨没了,球迷和教练都是一脸懵。可奇了怪了,这队非但没塌,还特么越打越有范儿!你说离了谁地球会不会转?还真别小瞧姑娘们的命硬劲儿。

热身赛一上来,中国队花式吊打对手,徐紫奇横空出世。她身高1米93,别看个子没那么唬人,人家管这个叫“内秀”,能跳能跑会投篮,还长得俊俏——妥妥的“行走的多功能空调”。热身赛上她10投6中,刷了12分进账。再加上李雨汧的19分和冉珂嘉的攻防兼备,组成“三叉戟”,配合那叫一个溜。92比69狂虐塞尔维亚,说句不中听的话,塞尔维亚估计打得都迷糊这队啥时候脱胎换骨了?

老话说得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张子宇因各种原因不能参赛,本以为是场灾难,实际上,却逼出了球队的二春。以往有张子宇在,女篮就是“巨人打小孩”,战术全给她服务,别人都得乖乖站C位边上等分。但现在这C位退了,轮到其他人秀操作——徐紫奇以灵巧脚步和持球能力把“中锋就是个凶残大肉盾”的刻板印象打得粉碎。还有李雨汧、冉珂嘉联手,一个能突能投,一个攻防俱佳,打出了“流水线作业”的分工协作,早把对手当人形沙袋摩擦。

若按老理儿,缺谁都得重新排兵布阵。咱就拿徐紫奇说事儿,去年她没打亚青赛,为啥?人家去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摘冠军了,球迷心里都觉得她“自带气场”。冉珂嘉去年也因伤作壁上观,如今全面归队,阵容一换血,活力和化学反应都噌噌见涨。你说是“人走茶凉”,其实是“人走火起”!

这些姑娘们个个都是操碎心的主。徐紫奇虽然没张子宇那么顶天立地,但能在湖南队带队杀进三大球决赛,球技和心理素质那是老江湖。再说梁雅琦,山东队的老搭档,跟张子宇搭班那么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声令下全员上线。

但人无完人,球队也有短板。以前有张子宇时,冲冠军一切皆有可能;现在嘛,教练把目标温柔地下调到冲击八强,也算是识时务保底操作。好在新组合化学反应不错,三人组轮流爆发,看得人小心脏扑通扑通。问题是,换了人以后,关键时刻顶不顶得住?外线没人能连续拉开,内线篮板也不能保证场场稳赢。这可不是打一场两场的事,是要真刀真枪的考验。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现在没了大树,就得大家一起抱团取暖。“小草也能变稻草人”,当然得看姑娘们的悟性和执行力。

在场外,老百姓的反应可比媒体还有意思。有的拍大腿“白瞎了,张子宇不来冠军悬了”,有的说“得了吧,靠一个人赢球不是长久之计,大家伙都得轮着上才靠谱”。细心的球迷还列数据,说啥“去年张子宇场均35分,现在这队火力分散更难防”。一水的见仁见智,这场“人走阵型变”的设定,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女篮朝气。

咋一好像风平浪静。真相就像烧开水,那泡泡都在锅底下磨叽着。失去了张子宇,球队表面调整得顺溜,心里其实跟捏了个鸡蛋壳,生怕一个闪失就碎一地。反对声最凶的,是那帮铁杆球迷“怎么想的?有主心骨不让上?冠军不要了?”这声音,跟冬天的大风似的,吹得人直蛋疼。退一步讲,没大高个,篮下的威慑力直接减半。像这样靠灵活和配合的打法,遇上欧美那种人高马壮的队伍,真能顶住?可能徐紫奇她们能在国内小组赛呼风唤雨,一到了关键时刻,篮板争夺,内线肉搏,咱得实话实说,悬得很。

事态真有意思。你以为姑娘们这就认怂了?大错特错!谁说篮球一定得有高个子撑门面?这年头流行“田忌赛马”,用快打慢,用巧打蛮,就是上纲上线的操作。全队分工更清晰了,人人都能成为主角,打得敌人摸不着头脑。前文讲的“三大球运动会”,湖南队和山东队都是劲旅,你一拳我一掌,轮流试招,最终山东靠整体实力拿下,但湖南队照样五人跻身最佳阵容。这一历史对比,不就是现在女篮重组的最佳诠释么?

到了世界级比赛,咱球队有底气么?说实话,嘴上可以说“八强”,心里都盘算着能不能再多走两步。教练王桂芝的临场调整,属实一绝。把一手烂牌打成“升级王牌”,人事调配、战术革新、姑娘们的化学反应,样样是硬通货。哪怕张子宇暂时缺席,这群小丫头们也咬牙站出来;反倒更考验全队的协作和成长。机会是危机逼出来的,说到底“没有绝对的主角,只有敢担当的配角”。

但风头过后,危机还没真过去。人家对手也不是吃素的,欧洲强队、美国女篮,一个比一个“吓人”。姑娘们身板是不矮,可横向差距还是摆在那儿。只要一遇到对方高压逼抢,咱家新三叉戟顶不顶得住?还有,哪怕轮换再强,新核心能不能压得住阵脚、带得动队伍,这都不是一句“加油”就能实现的。队伍一旦成绩波动,媒体、球迷的炮火肯定一波接一波,压力传导下来,主帅和球员心理能不能抗住?我是真想捏把汗。

此情此景,双方分歧愈发加深。支持派觉得这是“脱胎换骨”的大好机会,反对派冷嘲热讽“没核桃的糖都不好吃”。注定世界杯期间会是一场场心理拉锯战,姑娘们要想走得更远,除了技术和胆识,更要经得住风言风语。

谁说女篮只能靠一个2米26的巨塔翻江倒海?看看现在,反而逼出来一批小将冒头。别的不说,徐紫奇的风格就好比“点水蜻蜓”,轻灵中带利,正和老一套女篮力量型打法拉开了距离。篮球终究是五个人的舞台,谁都逃不过“成长的代价”。一场主力的缺席,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姑娘们这回是“背水一战”,脑瓜子得既灵也狠。

说到这儿,真心服气。中国女篮,这群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老娘就是要拼!不靠人高马大的神话,也能搅得风云变色!”这可不光是篮球啊,现实生活谁没遇到点“主心骨”不在的窘境?咬咬牙,熬过阵痛,往往还能闯出另一条路。这班姑娘,给所有还在坚持的我们提了个醒。

但吹归吹,咱也幽默着批评两句这教练组要不是被逼无奈,平时有那么大魄力用新人吗?有多少战术是真的准备了Plan B,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再一个,球迷嘴上喊支持,真落后两场球,还不是抱着手机狂喷?人哪,嘴上一套,心里一套,酸里带甜才是生活本味。

最后我就不装了,一本正经抛出个疑问大家说,这女篮靠一堆灵巧型小将,真能杀到八强甚至更高吗?还是说少了张子宇,就是自废武功,怎么变阵都白搭?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