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叶帅向彭老总汇报:粟裕身体欠佳,彭老总指示:加快休养

叶剑英小时候念过几年的书,后来去了云南讲武堂学军事。1924年他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担任教授部副主任,负责训练学员的基础战术和纪律。北伐战争开始后,叶剑英就担任师长,带领部队从广东出发,一路攻城略地。

南昌起义前,他得知汪精卫要抓贺龙和叶挺,立马去通知,结果起义顺利,没有出什么差错。长征的时候,叶剑英是红一方面军的参谋长,在湘江战役中负责指挥部队渡河。这段时间,他帮忙把中央转移到安全地点,毛泽东后来还夸他办事靠谱。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八路军的参谋长,在延安策划和组织游击作战的战略。

建国之后,叶剑英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还在1955年晋升为元帅。他还负责武装力量监察部,常常去检查部队的情况。军事科学院成立时,他兼任院长和党政委员,负责搭建机构和制定研究任务。

粟裕小时候为了求学,曾离家出走,后来成为了党员,还参加了南昌起义。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从普通战士一路升职到师长,积极在闽浙赣的根据地抵抗敌人的反围剿。到1934年,他带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成功穿越封锁线。抗日战争开始后,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副司令员,在苏南地区开展游击战,表现得十分勇猛。

皖南事件之后,他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在苏中地区建立根据地,参与打车桥这场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成为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指挥苏中地区多次战斗取得七战七捷的好成绩。孟良崮战役中,他率军歼灭了国民党第七十四师的主力部队。

淮海战役时,他提出要集中兵力进行决战,指挥中野和华野一起围歼国民党军。毛泽东称他为淮海第一功。建国以后,粟裕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到了1954年,升任总参谋长,主要负责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叶剑英和粟裕年龄相差十岁,早年之间没怎么打交道,建国之后,两人相处得挺融洽。叶剑英资历深厚,革命早做出不少贡献;粟裕虽然入党晚,但战功赫赫,甚至超过一些元帅,两人相互欣赏,关系挺不错的。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批评因工作上的事,叶剑英站出来替他说话,说粟裕的功劳很大,只是有点骄傲,别的没啥毛病。萧劲光也跟着说,粟裕为人正派,办事,为公公办事,挺不错。

会后,粟裕被调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国防部副部长,负责日常事务,推动科研发展。叶剑英说粟裕来帮忙,算是添了把劲,两人一块儿查河北驻军的情况,研究训练方案。

1959年,全军第一次军事科学研究工作大会结束后,粟裕代表叶剑英发表了总结讲话,他强调了科研工作必须抱有科学精神,要反复验证战役经验,不能马马虎虎。

1月30日,粟裕因为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被送到北京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旧伤又犯了,脑袋里的弹片也没有全部清除。医生建议他最好休息,不要再忙碌,进行长期治疗。

得知情况后,叶剑英亲自向军委提交了报告,说明粟裕在工作会议期间过度劳累,病情有所恶化,需长时间休养。当时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事务,看到这份报告后,批示简明果断,同意粟裕休息。虽然请假已批,但粟裕依旧敬业,不舍工作,继续跟叶剑英一块儿奔赴南京、广州,调查军事任务。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来看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奇涵上将也去了,表达慰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陪着粟裕一起去海南转转,欣赏琼州海峡和榆林海军基地,粟裕的病情也有所缓解。

1961年头,粟裕在上海养病,碰见陈赓,俩人聊起古今往事。养好了以后,他继续在科学院工作,参与总结战役经验。到了1972年,担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还和宋时轮商量战略战术。粟裕脑袋上的弹片一直没取掉,工作时偶尔还会觉得疼,但他还是坚持组织研究解放战争的经验。

叶剑英继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负责检查部队的状况,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两人有时候会见面交流意见,他们的努力都留在了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