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又涨了,可你账户里多出的钱却比邻居少一大截?这不是错觉!2025年全国养老金平均涨幅仅2%,有人月增300元,有人只拿70元。
工龄短、缴费少、年龄不够大的三类人,注定在2026年的调整中继续“垫底”。大锅饭?国家早就明令禁止,养老金的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写好了输赢。
2025年8月,全国1.5亿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账户里多了一笔钱。
这是今年养老金上调的补发金额,全国平均涨幅锁定在2%。
山东72岁的刘工程师发现,自己的养老金从6200元涨到了6586元,实际增幅超过6%;江苏农村的吴阿姨,养老金仅从1580元增加到1655元,实际涨了75元。
同样叫“涨养老金”,有人加了一顿饭钱,有人加了一台空调钱。
差异的根源藏在调整公式里:定额、挂钩、倾斜三部分叠加。
定额是人人一样的“保底红包”,比如某省每人每月固定加50元;挂钩则分“工龄挂钩”和“养老金水平挂钩”,工龄越长、原来养老金越高,这部分的钱就越多;倾斜只照顾特殊群体,比如70岁以上老人或偏远地区退休人员。
以天津2025年方案为例:工龄每满1年加0.7元。
工龄15年的老人,这部分只能拿10.5元;工龄40年的老人,却能拿到28元。
再看养老金水平挂钩:按当前养老金的0.52%加发。
每月领2000元的人,挂钩部分涨10.4元;领5000元的人,直接多26元。
工龄和养老金水平的双重差距,让调整金额瞬间拉开。
刘工程师工龄38年、原养老金6200元,挂钩部分就涨了约180元;吴阿姨工龄20年、原养老金1580元,挂钩部分仅增加约30元。
再加上山东对80岁以上老人的倾斜补贴(每月最高120元),高龄高收入者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三类人注定在调整中吃亏:首先是养老金基数低、工龄短的退休人员。
国家虽然强调“提低”,主要通过定额部分实现,挂钩部分仍坚持“多缴多得”。
例如北京方案中,养老金低于6813元的人额外多涨30元,这无法抵消高基数者在挂钩部分的优势。
第二类是未满70岁的“年轻老人”。
倾斜政策普遍以70岁为门槛:山东70-79岁每月多涨80元,80岁以上再跳涨到120元;上海对65岁老人没有任何额外补贴。
这意味着,同样领3000元养老金的两人,69岁老人可能只涨90元,71岁老人却拿170元。
第三类更无奈:服刑人员或被剥夺待遇者。
人社部规定,服刑期间养老金直接停发,刑满后恢复发放不补差额。
曾有退休人员因经济纠纷被判刑1年,出狱后养老金比同龄人每月少500元。
有人提议:干脆所有人统一涨200元,公平省事!
这种“大锅饭”早被政策否定。
2025年调整通知中明确要求,挂钩调整需体现“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若取消挂钩,工龄40年的人与缴费15年的人调整金额相同,相当于惩罚勤勉者、鼓励投机者。
财政能力也不允许普涨。
2024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6.8万亿元,每多涨1%就要多掏588亿元。
黑龙江等老龄化严重省份,30%的养老金支出来自中央调剂;如果全国每人统一涨200元,基金全年需多支出3600亿元,相当于抽干半个山东省的养老金池子。
地方实践中,差异化调整已成铁律。
北京把退休人员按养老金水平分档:低于6250元的,挂钩调整时每档多涨10元;高于6250元的,每档少涨5元。
上海对工龄超过30年的部分,单价从2元提高到2.5元。
这些细节不断强化一个信号:养老金的差距,从你第一次缴费时就已注定。
补发到账后,社区养老金核算点排起长队。
工作人员反复解释:“您工龄25年又不到70岁,按公式算就是95元。”
对工龄40年、养老金8000元的张伯,系统自动生成的结果是238元。
他看了看存折,转头给孙子买了新书包。
养老金的温度,最终落在超市账单和药房收据上。
当吴阿姨用新增的75元买下3斤排骨时,刘工程师正用多出的386元支付了全家聚餐费。
调整公式里的数字,就这样变成餐桌上的荤素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