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不“转困”:捍卫志愿兵的应得荣光

老李蹲在马路牙子上抽烟,烟屁股都快烧到手指头了还没察觉。

他盯着对面工地招工的广告牌发愣,那上面写着"日结200,包吃住"。十五年的军旅生涯,换来的竟是和农民工抢活干的机会。这场景要是让当年带过的兵看见,非得把大牙笑掉不可。

记得转业那天,指导员拍着胸脯保证:"老李啊,回去就是干部待遇,组织上都安排好了。"结果回家一看,所谓的"安排"就是让去街道办填了张表,然后就没下文了。街道王主任倒是挺热情:"李班长别着急,政策都在落实中。"这一落实就是三年,落实得他媳妇都去超市当收银员了。

老王的情况更离谱。在部队是汽车连的技术大拿,坦克都能修得服服帖帖。转业后去4S店应聘,人家经理瞅着他的简历直嘬牙花子:"老师傅,您这修坦克的经验,我们这儿用不上啊。"气得老王当场就想给这孙子来个擒拿手,想想还是忍了。现在每天开网约车,最怕乘客问"师傅以前干啥的"。

这些事要搁在二十年前,简直不敢想。那会儿转业安置是真有保障,进机关当科长的比比皆是。现在倒好,编制卡得死死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方上也有苦衷,财政吃紧,公务员都缩编,哪还顾得上转业军人。可这话跟老李他们说,就跟放屁一样,听着都来气。

张政委退休前说过句掏心窝子的话:"现在这政策啊,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文件发了一箩筐,落实到基层就变味。去年市里搞退役军人培训,请来的讲师居然教怎么开网店。老刘当场就怼回去了:"老子在边境线上趴冰卧雪的时候,你还在玩泥巴呢!"

要说这些老兵也真够意思。疫情最严重那会儿,社区缺人手,一个电话就叫来二十多个转业老兵。搬物资、守卡点,干得比谁都卖力。街道主任感动得直抹眼泪,说要给他们申请补助。结果呢?补助没见着,倒是收到张"优秀志愿者"的奖状,裱起来挂墙上都能当笑话看。

有个事特别讽刺。老周转业前是炊事班班长,做得一手好菜。现在在某单位食堂帮厨,月薪三千五。有天领导来视察,吃了他做的红烧肉赞不绝口,非要见见厨师。老周穿着白大褂出来,领导握着手说:"老师傅手艺真不错,在哪儿学的?"老周咧嘴一笑:"报告首长,在炊事班学的。"领导脸都绿了。

这些老兵聚在一起喝酒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咱当兵的,啥苦没吃过?"可说着说着就有人红了眼眶。他们不怕吃苦,就怕寒心。更怕的是,转业安置这事就像驴拉磨,转来转去还在原地打转。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每次战友聚会,开始都嘻嘻哈哈的,喝到后半场就有人开始翻通讯录,看能不能给兄弟介绍个工作。这个说认识个包工头,那个说有亲戚开厂子。明明自己日子都过得紧巴巴,还总惦记着拉兄弟一把。这种情谊,在外面还真不多见。

最近听说市里要搞"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老李他们跑去打听。工作人员拿着文件念了半天,最后说最关键的就俩字:"自筹"。气得老赵当场就乐了:"我要能自筹还来这儿干啥?直接买彩票去不得了。"这事后来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新段子。

这些老兵的故事,就像一锅炖不烂的老汤,越熬越有味道。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退伍不褪色",哪怕日子过得再难,军人的那股子精气神从来没丢过。只是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那句承诺真正兑现的那天。

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一定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