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应用商业化到了哪一步?

“AI赚钱榜:谁在闷声发大财?””

大家好,我是太侠,行业智库《侠说》主理人。

打开手机刷到的AI短视频,写代码时跳出的智能提示,甚至聊天框里陪你唠嗑的虚拟角色——这些天天见的AI应用,居然已经悄悄赚得盆满钵满了。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有15家AI公司年收入突破1亿美元,头部玩家一年能赚100亿美元。

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些AI产品到底靠什么赚钱?中国玩家又在哪些领域悄悄逆袭?

一、全球AI赚钱王:OpenAI一家独大,垂类应用悄悄崛起

要说现在最能赚的AI公司,OpenAI绝对是顶流。

(主流AI公司的ARR梳理)

这家公司靠着ChatGPT,年化收入已经冲到100亿美元,其中60%都来自普通用户的订阅费。

更吓人的是,从2023到2025年,它的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60%,相当于两年翻了十多倍。

为什么这么能赚?看看身边就知道:有人花钱开ChatGPT会员写文案,企业用它的API接口做客服机器人,连科研人员都开始买它的高级功能查资料。

不过比起OpenAI的"全民狂欢",另一家大模型公司Anthropic就显得低调多了,它70%的收入来自给企业提供API接口,虽然增速快,但比起C端用户的爆发力还是稍逊一筹。

(ARR在1-10亿美元的AI公司梳理)

除了通用大模型,垂直领域的AI应用也悄悄崛起:

编程工具Cursor:程序员的新宠,靠订阅制一年赚5亿美元,从成立到实现这个收入只用了2年,比Uber、OpenAI都快

(主流AI编程工具的商业化模式)

多模态工具Midjourney:画画的人几乎都用过,靠生成图像的订阅费一年入账5亿美元

(AI多模态产品的免费权限普遍较少,付费率高)

AI搜索Perplexity:解决了ChatGPT"胡说八道"的毛病,精准又实时,一年也能赚1亿美元

这些垂类应用的共同点是:不搞虚的,直接帮用户省钱省力。

比如用AI做短剧,成本能比真人拍摄降90%;程序员用AI写代码,效率能提30%以上。

另外还有:Figma

UUII设设计龙头, 计龙头,AAII赋赋能原有应 能原有应用用场景的典型 场景的典型案案例之一。

二、中国AI逆袭:视频应用全球第一,出海狂赚美金

(国产AI应用商业化梳理)

说到国产AI,很多人觉得还在追赶,但有个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AI视频。

快手旗下的"可灵",今年5月的年化收入达到1.7亿美元,成了全球收入最高的AI视频应用。更厉害的是,它70%的用户和收入都来自海外,美国人、印度人都在用来做短视频。

为啥能火?因为性价比太高:生成5秒视频最低只要0.5元,比海外同类产品便宜一半还多。

(国产视频模型的商业化进展)

除了视频,中国AI在这些领域也开始赚钱:

AI植物识别:睿琪科技的PictureThis,能认出上万种植物,还教你怎么养花,去年全球收入超9000万美元,欧美家庭主妇最爱用

AI陪伴:Talkie、星野这类虚拟聊天APP,靠千万个虚拟角色和抽卡玩法,一年也能赚数千万美元,海外用户付费特别积极

(角色储备是第一代AI虚拟陪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垂类Agent:比如做外贸的"AI麦可",帮商家写邮件、找客户,一年现金回款4500万元,实实在在帮企业省钱

(主流通用Agent对比)

国产AI的秘诀:要么性价比碾压,要么抓住海外用户痛点。比如欧美家庭爱养花,植物识别APP就精准切入;海外短视频爆火,AI视频工具就成了内容创作者的刚需。

三、从数据看风口:这两个赛道最赚钱

判断AI应用火不火,有个硬核指标:大模型的token调用量(简单说就是用户使用次数)。

今年以来,全球大模型的调用量涨疯了——谷歌Gemini单月调用量960万亿,字节豆包日均16.4万亿,比去年底涨了3倍多。

从数据里能看出两个最火的赛道:

AI搜索:不管是谷歌还是豆包,搜索场景都占了70%以上的调用量。Perplexity、Glean这类工具,解决了传统搜索"答非所问"的问题,查资料、找信息又快又准,企业用户愿意花钱

AI编程:程序员用AI写代码的频率越来越高,Cursor这类工具一年就赚5亿美元,因为能帮企业省下大量人力成本——一个程序员年薪10万,订阅AI工具只要几千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火的赛道都有个共性:不是创造新场景,而是把老场景做得更好。比如设计师用Figma的AI功能协作,效率提了30%;外贸商用AI写邮件,回复速度快了一倍。

四、未来钱景:AI还能怎么赚钱?

现在的AI赚钱方式,还只是冰山一角。

OpenAI已经计划推出"AI打工人"服务,给高收入人群定制的Agent工具,每月收费2000-20000美元;国产AI则在出海和C端订阅上持续发力,可灵、PictureThis都是靠海外用户赚美金。

普通人能感受到的变化会更多:用AI做个短视频可能只要几块钱,学英语有AI陪练,连养花都能有AI当顾问。这些看似小的需求,正在撑起一个个亿级市场。

说到底,AI赚钱的核心还是那句话:要么帮人省时间,要么帮人省成本。谁能把这两点做到极致,谁就能在AI浪潮里分到更大的蛋糕。

(本文太侠拆解自《人工智能行业深度透视:全球AI应用商业化到了哪一步?中信建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