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贫困国家,经济滞后三十年,女性极度开放,富豪纷纷想移居

在东南亚的腹地,老挝这个亚洲比较贫困的国家,人均GDP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

不过,这里的女生却挺开朗,许多土豪都想留在这儿定居。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几乎“掉队”的国家,能吸引那么多有钱人赶来,感受那份有点寒酸但又别样温暖的特别氛围呢?

说起老挝,这地方还挺奇特的,明明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但消费水平却差不多和中国三四线城市一样。在这样的畸形经济格局背后,也反映出了老挝当前的发展难题。

不过也不是所有东西都贵,像他们国家盛产的热带水果或者一些粮食,价格还是挺实惠的,比如说香蕉,一斤才五毛钱。

那些高价的基本都是工业用品和日常消费品,因为他们的工业发展还不够完善,连最基础的加工环节都没搞好,只能靠进口,所以价格就显得贵一些。

因为两国关系好,进口的商品大多来自中国,可是由于物流和关税的原因,即使中国再怎么压低价格,给他们让利,也就只能和我们国内的价格差不多了。

这样一来,老挝的经济也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啥都生产不出来还得花高钱消费,现在老挝的贫困率已经攀升到23%,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达到20%,而数字化普及率还不到总人口的一半。

要不是这些年在中国帮忙建了几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老挝的路子大概还是以砂石和水泥铺成的,那可真是没啥改变。再说,就算在他们的首都万象,超过五层的楼房都挺难见到,公共交通更别提了,一家人里有一辆代步车都挺不错了。

他们的薪水也是低得吓人,老百姓普遍一个月也就挣个1000块人民币左右。不过要是你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不少建筑投资都是中国人,向银行和售货员要是会中文,沟通起来就方便多了,而且工资也能比一般员工高出一倍左右。

只要售货员会点基础中文,月薪差不多能拿到2000块;要是在银行这种金融地方,月工资能上3000或更高。这在当地来说,可能已经算是比较高的收入了。

中老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了这一现象的根基,特别是在旅游业兴起之后,会说多种语言就意味着更多的机遇。

因此呢,中国游客拿着大约等于当地月平均工资三千元人民币的现金,立马就感受到了一种“土豪”般的购买力飙升的错觉。

聊到那边的经济情况,再一想,也不禁佩服老挝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确实是挺高的。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老挝的女性在家庭经济收入中占了45%,这个比例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高不少。

因为老挝本来就是个农业国家,没有多少工厂产业,许多老挝男子也不知道该怎么花力气。反观女性在田间地头简直就像高手一样,无论是种庄稼还是喂家禽,她们总能把事情搞得井井有条。

另外,老挝的纺织手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挺有名气,这些作品大多都是由女性完成的。这个行业为她们带来了相当稳定的经济收入,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才会变得这么开明。

再者,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学习,很多会中文和英语的基本都是女性,所以她们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同时,关于贷款这个事儿,许多机构也更倾向于借给女性,因为她们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度通常都比男性强。

因此,女性可以没有丈夫,但男性绝不能没有妻子,这就让不少男的选择“倒插门”,结婚后就住到女方家里,变成了女方家的儿子。

不过,这并不是硬性规定,只是在一些地方,家里有长女的就得找个女婿倒插门。如果对方也是家里的长子,那就看两家谁更有钱,谁家更富裕就听谁家的。

而且,老挝的女性挺多的,很多男士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个好门当户对的女人,要是女方家庭条件不错的话,有些男的甚至能在三四十岁就退下来,靠妻子就能养活一家人。

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想着搬去那儿,原因也挺直白的,在本地每个月挣6000人民币的工资,到了那边立马就变成“土豪”似的了。

街头的小摊糯米饭才三块钱,手工织锦也就百来块,整个吊脚楼的月租不到八百块。这种经济差距带来了特别的居住现象,每年有超过两百个外国人在龙坡邦办理长期居留签证。

虽然这地方有不少吸引人的理由,不过老挝的经济水平还是比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还需要加强,另外,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别也许会成为落户人们遇到的难题。

老挝的安全情况不能掉以轻心,过去的战乱以及未爆炸物的遗留问题,让某些地区依然存在安全隐患。

据估算,要搞定这些未爆炸弹药或得花上一百年左右,老挝想要平平安安站稳脚跟,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

更要紧的是,定居老挝还得应付法律和身份认同方面的难题,毕竟老挝对外国人在居留和工作方面管得挺严的,要在这儿长期生活和干活,可不那么简单哦。

你们觉得怎么样?是不是也有想过去老挝安家的打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