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厨房里的乱炖,主厨是命运,你就是那只被随时丢进锅里的大葱。说是奉劝大家离厨房远点,其实也不是怕刀上见血,只是怕你的智商和三观被炒成黑暗料理,然后端出来要你再多花点钱品尝。你以为你是来餐厅吃饭的,结果别人在厨房吃你。至于预制菜那点事,说到底,大家都是盯着你的钱包和胃壁,互相博弈,能不能跟“道德底线”之间保持三步距离,全靠你的反胃能力和烹调技巧。
早些时候,我对厨房的印象还停留在糟糠能做饭,有人能翻锅。但长大后,见识多了,才懂得厨房是社会运作的前线战场,锅碗瓢盆背后都是刀光剑影,锅里搅动的不是火候,是人心。那些说“民以食为天”的,往往没进过后厨。真的不是你不想管厨房,而是你管不了,太复杂了,复杂到一只鸡能让一群人互相撕咬,不到饱和不罢休。
你想吃顿饭,最好别太好奇这饭是怎么做出来的,很多时候厨师是用脚做的。你对餐桌上的美好设想,在厨房里大概率会变成悬疑剧。只要你敢进后厨,你就敢破灭自己的信仰。假如哪天你看到厨师用鼻子搓鱼丸,千万别惊讶,这都算良心的。社会不都讲“有肉的鼻子旺夫”?厨房里有肉的大师傅,旺的不是你,是后厨经济和医疗保险。
厨房就跟人生一样,最好只远观,不宜深究——你以为用料真实就能安心?预制菜都能让你感受到食品界的莎士比亚——假面舞会,你挑着吃别人挑着演。那些争吵“预制菜”还是“现做菜”的人,斗得跟美团补贴大战似的。老罗和老贾吵得天昏地暗,实际上也是在搏饭碗,反正都是琢磨怎么让你多点菜多喝酒,最后结账的时候新账户余额跟你的胃舒服指数成反比。
厨房也是劳工的地狱。我的厨师朋友,每天像打仗一样熬夜蒸腾,汗水比油多。你以为他是炒菜的,其实他是用青春和健康祭灶神,晚上收工前都在思考是炒干锅还是炒命。别人放假这些人加班,节日成了“个人炼狱”。你在家数红包,厨师在后厨数伤疤。中国春运每年都上热搜,可厨房里的“春运”,一天连跑三站,锅台、锅底、回锅,集齐了才能召唤出饭菜。你吃的是他的血汗,他赚的是你的迟钝,连个像样的社保都难请,工资还没你社恐时点的“外卖小哥”多。
你问厨师学历低不低?反正高端人才不缺饭吃,缺的是能耐和熬夜。真正高学历的都去写代码、拍电影、维权了,谁还愿意在高温油烟里玩命拼搏。有人说干厨师不容易,这是真话。要有兴趣、有耐心还得有拼命三郎的命。干餐饮你图什么,图吃得健康?还是不被老板压榨?可惜这些都是幻想。
厨房也是社会的微缩模型。早上早点摊凌晨就开工,不是在拼命而是在抢时间。馄饨包出来不是爱的表达,是生存的技能。你省吃俭用,餐厅就想着怎么多收你点钱。你为了省点钱忍了油腻,厨师为了赚点钱,忍了生活的恶心,最后只换来彼此的无力和怨念。中国人攒的钱都从嘴里省出来。厨师赚的是你的下一顿牙口,老板等的是你明天还来买单。
所以餐厅和顾客是互相盘剥,隔壁煮面的大叔,看似忠厚,其实比投资公司还会算。你以为你在吃饭,他在吃你。你省吃,老板加班,最后全给外卖平台和油烟机厂打工。吃也不自由,厨师更不自由。一堆人把“众口难调”挂嘴边,好像能吃出世界和平,其实众口难调只是让老板多烦了几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到底,还是得靠资本和天赋。
餐饮业最荒诞之处,在于你如果不是帅哥美女,根本没人理你。你见过几个厨师成为明星?连网红都没几个。厨师顶多是隔壁饭店的技术工,没法靠脸吃饭,只能靠手艺熬命。服务员除了肤色和颜值,一般都是记不住名字的NPC——你吃完拍个照,发朋友圈,压根没想过是谁把菜端上来了。偶尔服务员长得太漂亮,你可以在豆瓣发个帖,但合影和签名,留给明星和机长去吧。
“预制菜之争”,本质上是底层人和顶层人抢地盘。一边是想活得久一点,一边是想吃得贵一点。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猪肉和菠菜都能包装成民族符号。你想让西贝比亚迪一样出圈,技术是其次,营销才是关键。餐饮行业最懂“符号学”,点个包子都能玩出身份认同。形象识别不是吹牛,是让你信以为真。你想让海底捞变迪士尼,就得靠营销公司一通符号包装,然后你吃的锅底里泡着一堆套路和“企业文化”。
大家都想吃得安心。结果饭点到了,你忧心忡忡地盯着菜单,真怕有一天锅里飘出来的是“炖压榨”,外加“补贴汤”。你吃不放心,不是因为厨艺不行,而是因为行业太卷。所有人都想做你的嘴巴经济,最怕你有自己的厨房,不然他们怎么割你的韭菜。
厨房的现实有点像那句黑夜里的谚语,黑夜隐藏了都市罪恶,厨房隐藏了人性深处的不堪。你只要生而为人,就必须在厨房和餐桌之间反复横跳,像韭菜一样不断被切割收割。你想做韭菜吗?当然不想,可大家都做了。你想避免踩锅台吗?很难,因为餐饮业的逻辑不在明面上,靠的都是暗招。
有的人拿“吃”包装成高雅,其实就是几十块的大盘炒得像九九八十一难。你想吃个包子,非得被要求体会中华美食的灵魂。其实吃就是吃,不用高雅,也没法高雅。你老婆和你妈做饭叫家常,你去西贝吃饭就变成了“文化”。文化这东西,其实多数打包出售,包装比内容贵,噱头比热量多。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美食,本质上是在追求不被厨房骗。可是厨房领域太深了,连做饭的都想跑了。你问厨师受不受得了?节假日都加班,补休也是“碎片化”。你想和朋友旅游,除非你家有矿,普通人都是在假期为别人加班,然后再用加班的钱去买外卖,再抱怨外卖太贵,最后循环往复。
有人说,“众口难调”是厨师的烦恼,其实这也是老板的烦恼。毕竟行业门槛太低,竞争太残酷,你来我往全靠周转。大餐厅和小馆子谁都不容易,高端饭店就算把员工養的更好,毕竟也没法改变你点菜时的斤斤计较。至于那些连锁餐饮,符号学和“吃文化”玩的飞起,哪怕你信以为真,最后还是要为锅底的成本买单。
但话说回来,厨房终究是个信息黑洞,你不进去就安心,进去就惊悚。你要是天真的认为“吃饭最大”,那是真没见识过厨师做菜的速度和配料的玄妙。你愿意靠厨房维生吗?如果你觉得辛苦要求高还不自由,那建议你还是吃点预制菜、高铁盒饭比较安心。毕竟谁都有点懒,谁都想安全。现实是,你懒一点他们赚得多一点。你勤快点,他们就得抬价加料。
你以为你是吃饭的主人,实际上你是餐饮业的养料。你以为你为文化买单,实际上是为生存买单。厨房不只是餐饮业的心脏,更是社会的肝癌,谁都怕查体,谁都离不开它。最终,最失败的是不懂厨房的人,总是想吃明白,结果越吃越糊涂。
奉劝大家,离厨房远点。厨艺是荣耀,但生活是毒药。你真的不必太较真,吃得高兴就行,吃得不高兴,下次别来。不用把厨房想得过于高雅,也不用把厨师想得太伟大。你以为你是在挑饭吃,其实厨房早就挑你吃了。
等哪天你在餐厅闹掰,别怪大厨没给你面子,毕竟锅里搅动的不是蔬菜,是人生的锅底和无奈。
要是真想睡个好觉,建议别睡厨房旁边。毕竟当你耳边刀板一响,谁都难说下一秒会不会有“黑暗料理”端上来,那时只能自嘲一声:“吃得开,最后还不是在厨房里挂了面子,掉了银子。”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