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主过黄埔大桥,每次扫码缴费都忍不住皱眉头 —— 一类车单次 30 元,要是只走 7 公里主桥,每公里成本快 4 块 3,比普通高速每公里 6 毛贵了近 7 倍,这钱花得让人肉疼。可这桥又是真离不开,2008 年通车至今,18.694 公里的长度连起黄埔和番禺,北接京港澳高速、南连广澳高速,成了东部到南部的必经之路,绕路就得多花 40 分钟,上班迟到扣的钱比过路费还多,这不就陷入两难了嘛!
先把这事儿捋清楚。黄埔大桥作为广州重要的跨江通道,日均车流 2025 年已达 9 万辆次,承担着珠江口 18% 的过江车流,还能分流虎门大桥 15% 的压力。收费方面,除了一类车 30 元,二到五类车依次是 45、60、90、105 元,整体费率约 0.76 元 / 公里,比虎门大桥的 0.4 元 / 公里高不少。
成本上更不含糊,建桥花了 42 亿,65% 是银行贷款,按 25 年收费期算,每天得收 92 万才够还本息,年运维费还超 3 亿,日均养护成本就 30 多万。但它带来的好处也实打实,黄埔到番禺车程从 1 小时缩到 10 分钟,货车跑一趟最多省 57 元,周边土地年均涨 8%,东部 GDP 增速连续三年比全市高 1.2 个百分点。
不过车主们的吐槽也不是没道理。有位开网约车的师傅跟我说,他每天得跑两趟大桥,一个月过路费就快 700,“我拉一单才赚 20 多,这过路费一扣,等于白跑好几单”。还有通勤族算过账,要是按每月 22 个工作日算,光大桥过路费就得 1320,再加上油费,交通成本快占工资五分之一了。
可运营方也有苦水,大桥是悬索桥加斜拉桥的复杂结构,得 24 小时监测,双回路供电、抽湿控温一样都不能少,去年夏天桥面高温,光洒水降温就花了 20 多万,冬天撒盐防冰又是一笔开销,更别说大车多导致路面损耗快,补一次坑洼就得几十万,这些钱都得从过路费里出。
网上对此的看法也吵翻了天。有网友说:“这就是垄断!明着薅车主羊毛,建桥的钱早该赚回来了,还收这么贵,根本不顾老百姓死活!” 这话听着就气人,得讲道理啊!42 亿投资里一大半是贷款,利息滚下来总成本可能超 80 亿,25 年每天 92 万的还款额不是随口说的,要是真不收费,运维费谁来掏?总不能让财政全包,最后还是纳税人的钱。
另一种声音就理性多了:“理解收费背后的成本,这桥确实省了太多时间,带动周边发展也明显,不能只盯着眼前的钱。” 这话才说到点子上,就像家住黄埔南岗的老王,以前去番禺化龙谈生意得提前 1 小时出门,现在 15 分钟就到,每月能多谈 3 个客户,赚的钱早超过过路费了,这种实实在在的便利,可不是光靠吐槽就能否定的。
早高峰的黄埔大桥收费站,总能看到司机们边排队边算账的场景。李姐开着小车上桥,方向盘上还放着刚买的早餐,“我儿子在番禺上学,每天送完他再去黄埔上班,不走大桥就得迟到,可这 30 块一次,一个月下来真不少花”。她指着窗外的钢索说:“你看这桥多结实,听说上面装了上百个监测设备,连风吹摇晃的幅度都能测出来,养护肯定费钱。”
旁边的货车司机老张也搭话:“我拉货从火村到市桥,走大桥能省 16 分钟,多跑一趟就能多赚 100 多,虽然过路费 30 块,但划算啊!要是堵在路上,货送晚了还得赔违约金。” 收费站的工作人员也说,逢年过节车流量翻倍,他们得 24 小时值班,光疏导车流的人工成本每天就好几千,更别说设备维护了,上个月刚换了一套收费系统,花了 50 多万。
其实黄埔大桥的争议,就是当下城市大型基建的缩影 —— 建的时候要砸重金,运营时要还贷款、付养护费,收费高了老百姓有意见,低了运营方扛不住。可老话讲 “要想富先修路”,基建的价值从来不止于 “走”,更在于它能缩短时空距离、激活区域经济。就像黄埔大桥串联起佛山三龙湾、广州国际生物岛这些科创载体,形成 “1 小时产业协作圈”,带动的 GDP 增长、就业机会,都是看不见的 “隐形收益”。
不能只盯着每次 30 元的过路费,更要想想,要是没有这桥,通勤得迟到多少回、物流得多花多少钱、周边发展得慢多少年?这不是单靠某一方就能解决的问题,得政府、运营方、车主坐下来好好谈,找到个平衡点才行。
30 到 50 岁的人,不管是上班通勤还是跑生意,都盼着路好走、成本低。你要是常过黄埔大桥,有没有算过一个月花在过路费上的钱?要是推出通勤月卡、新能源汽车打折这类差异化收费,你觉得可行不?或者你有啥更好的办法,能让大桥既不亏本钱,又能让少花钱?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一起出出主意,毕竟这大桥是广州人的 “黄金通道”,得让它越走越顺,才对得起每天的奔波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