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局势大变,普京向全球宣布不再和谈停止和谈,北约32国开始行动

9月12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向全球丢下一枚外交炸弹:俄乌谈判已“暂停”。 这个词看似委婉,实则意味着和平进程的彻底停滞。 几乎同一时间,北约32国启动代号“东部哨兵”的军事行动,多国战机和部队直扑东欧前线。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几天前波兰领空突然出现的无人机,波兰咬定来自俄罗斯,北约视为“红线测试”,俄罗斯则冷斥“毫无证据”。 一夜之间,谈判桌撤了,战斗机来了,欧洲安全格局迎来三年来最危险的转折点。

9月9日夜间,波兰军方雷达监测到大量无人机闯入其领空。 波兰武装部队作战司令部紧急启动防空系统,击落部分目标并关闭东部空域。 波兰总理图斯克直接将此事定性为“主权的赤裸裸侵犯”,称这是“自二战以来最接近公开冲突的时刻”。

波兰随即援引《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要求北约紧急磋商。 这是北约历史上第八次启动该条款,旨在通过集体协商应对成员国安全威胁。 北约秘书长吕特确认,波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军机及德国防空系统均参与拦截行动,捷克也宣布派遣三架直升机协防波兰。

俄罗斯方面迅速否认。 驻波兰临时代办安德烈·奥尔达什称波方“毫无证据”,并暗示无人机可能从乌克兰方向偏航入境。 俄国防部强调,涉事无人机最大航程仅700公里,“物理上不可能从俄境内飞抵波兰”。 但北约仍将此事视为“最大规模的领空侵犯事件”,并启动针对性军事部署。

9月12日,北约秘书长吕特与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在布鲁塞尔宣布,正式启动“东部哨兵”行动。 吕特称,该行动旨在“加强东翼威慑与防御”,涉及丹麦、法国、英国、德国等多国部队。

丹麦派遣两架F-16战斗机和一艘防空护卫舰,法国出动三架“阵风”战机,德国提供四架“台风”战机。 这些装备将部署至波兰及波罗的海国家,形成空中防御网络。 北约还计划快速部署反无人机传感器和击落技术,应对“非对称威胁”。

尽管行动名为“防御”,但规模与速度罕见。 分析认为,北约试图通过实战化部署向俄罗斯释放信号:东线安全不容试探。

就在北约宣布行动的同一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抛出重磅表态:俄乌谈判已“暂停”。 他称谈判渠道“形式上开放”,但“不应期待任何突破”。

俄罗斯将责任归咎于乌克兰及西方干预。 佩斯科夫指责欧洲国家“阻碍和平进程”,并称北约是“对抗工具而非稳定保障”。 此前,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质疑乌克兰的“政治意愿”,批评其拒绝前往莫斯科谈判。

俄乌谈判的核心分歧始终无解:乌克兰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并加入北约,俄罗斯要求乌承认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归属俄方并保持中立。三年半的冲突导致双方信任耗尽,甚至战俘交换等基础议题也因“遗体移交争议”陷入僵局。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态度成为关键变量。 他在白宫记者会上称对普京“快速失去耐心”,但同时表示无人机事件可能是“技术性失误”。

特朗普曾高调自诩“调停者”,2月提出“无条件停火”,后转向支持长期和谈,9月又重回停火提议。 但俄方“暂停”谈判使其外交努力受挫。 尽管威胁对俄实施“二级关税”和能源制裁,特朗普却要求欧洲先行动,美国跟进。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重申“无意与俄罗斯冲突”,强调避免直接军事卷入。 这种“口头强硬、行动保守”的策略,暴露了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矛盾。

谈判停滞的同时,战场较量持续升温。 俄国防部称过去一周控制顿涅茨克州三个居民点,并打击乌军工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 乌军则袭击俄波罗的海港口普里莫尔斯克,导致石油装运中断。

9月12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启动“西部-2025”联合战略演习。 波兰随即宣布关闭所有通往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内政部长称需“确保公民安全”。 佩斯科夫斥此举为“情绪过激”,强调演习不针对第三国。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过视频喊话,称俄罗斯“深思熟虑而非偶然挑衅”,呼吁欧洲采取更强措施。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呼吁“冷静克制”,避免误解误判。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指责俄罗斯“战争行动升级”,但欧盟内部对制裁俄能源态度分化,法德主张“冻结冲突”,波兰坚持“驱逐俄军”。

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德拉贡在韩国暗示“中俄朝合作威胁”,称北约32国已做好联合行动准备。 而俄罗斯宣布派代表参加北京香山论坛,被解读为寻求“外交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