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亿估值,三年亏掉23.5亿——这家“中国英特尔”却要上市了
账上现金只剩5亿,研发烧钱的速度是赚钱的3倍。
但上海国资委押注的兆芯集成,依然踏上了IPO之路。
2006年,国家把国产CPU研发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列为“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
但十年过去,国产CPU还是卡在实验室里打转。
直到2013年,上海市国资委出手了。
他们拉来台湾老牌芯片企业威盛电子,合资成立兆芯集成,目标直指x86架构CPU。
x86架构是块硬骨头,却也是必争之地。
全球96%的服务器、90%的桌面电脑都用它。
微软Windows、工业软件、银行系统……整个信息世界的底座就建在x86上。
兆芯从威盛手里买下老旧x86专利,花了2.57亿美元(约18亿人民币)。
买来的技术只是起点。
威盛给的原始代码落后主流十年,内核得重做,架构得重构。
兆芯的工程师从零开始搭框架、写代码,硬啃下这块硬骨头。
2017年,他们推出第一颗国产x86芯片开先KX-5000,破天荒支持了双通道DDR4内存。
上海政府给足了支持。
各区政府采购优先买兆芯CPU的电脑,还帮它对接对口援建省份。
国泰君安、云锋基金、中保投等40家机构疯狂注资。
到2024年底,兆芯估值冲到190亿,专利攒了1434项,发明专利1410件排国内第一。
但技术突破背后,是惊人的烧钱速度。
2022年,公司营收3.4亿,研发却砸了9.84亿,相当于每赚1元就烧掉2.9元。
三年下来,研发总投入27.85亿,净亏损23.54亿。
2024年账上现金只剩5亿,但经营现金流净流出10.9亿。
亏钱也要干,因为市场在爆发。
2024年,联想、紫光、升腾这些国产电脑大厂,出货量最大的CPU就是兆芯。
政务、教育、金融领域都在换国产系统。
三年里,兆芯营收从3.4亿跳到8.89亿,年增速超60%。
它的王牌是“开先”系列桌面CPU。
占了总营收86%以上,最高主频冲到3.7GHz,刷新中国量产芯片纪录。
还率先支持了DDR5内存和PCIe4.0高速接口。
一台装兆芯KX-7000的国产电脑,能跑Windows也能跑统信UOS,软硬件适配超20万项。
但真正的战场在服务器。
2022年兆芯才推出第一颗服务器芯片KH-40000,比对手晚太多。
海光信息靠服务器CPU,2024年狂赚91.62亿,净利润19.31亿。
而兆芯服务器收入占比不到14%,还在亏钱抢市场。
更要命的是性能代差。
海光用上5nm工艺,兆芯主流还是16nm。
英特尔、AMD的服务器芯片已做到128核,兆芯KH-40000才32核。
这次IPO募资41.69亿,大头砸向新一代服务器处理器KH-50000。
连亲儿子都得分家。
2020年,兆芯把GPU部门独立成格兰菲公司。
因为养不起了——光2024年,参股公司格兰菲的亏损就拖累兆芯业绩。
今年2月,格兰菲也启动上市辅导,自己找钱续命。
放眼整个国产CPU赛道,都在流血冲刺。
龙芯中科三年亏超15亿,靠政府补贴撑住现金流。
华为鲲鹏被ARMv9授权卡住脖子,性能停滞。
但资本依然疯狂下注:摩尔线程估值310亿,燧原科技205亿,壁仞科技160亿。
证监会新规给了它们机会。
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兆芯们能继续烧钱换时间。
这场芯片战争没有撤退可言。
因为服务器机房、办公电脑、数据中心——每一块进口CPU都是潜在的风险。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