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以色列人的死亡,都必须用50个巴勒斯坦人的命来抵偿。”
这句话不是街头的极端标语,而是从以色列前军事情报局局长阿哈龙·哈利瓦的嘴里说出来的。
录音一曝光,全世界都炸了锅。
尤其是当数字摆在眼前——加沙6万1千多条命没了,七成是妇女和孩子——再去对照那句“50:1”的冷冰冰计算公式,背后的含义让人不寒而栗。
这段录音里,哈利瓦还说,“加沙已有5万人死亡,这是必要的,是为了以色列未来的时代。现在巴勒斯坦人是不是孩子已经不重要了,我不是在复仇,我是在为未来发声。”他甚至用了“巴勒斯坦需要不时经历一次‘灾难’”这样的表述,把一场场空袭,解释成一种必须的“代价教育”。
这绝不是一个毫无分量的闲话。
哈利瓦曾是以色列军事情报的最高负责人,他的话和以军的行动之间,似乎有着惊人的吻合。
比如,联合国的人权调查报告就指出,以军对加沙的医院、学校等民用设施发动了237次精确打击。
特别是那种2000磅的JDAM卫星制导炸弹,杀伤半径150米,足够在一击之下造成几十人、上百人的死伤。
如果你用“50:1”的比例往回算,这种武器的杀伤范围恰好就能满足这种“策略需求”。
从去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事件之后,以色列军方的作战准则就变了。
军方内部文件显示,他们把“战略威慑”放在了人道主义考量之前。
数字说明一切:自那天起,以色列方面死亡1203人,而加沙的死亡人数超过了61897人。
这不是简单的战斗伤亡比例,这是某种被精心计算过的模式。
国际刑事法院的首席检察官卡里姆·汗已经放话,他们正在收集战争罪的证据。
而哈马斯在录音曝光当晚就呼吁联合国启动对以色列领导人的追责程序。
更微妙的是,ICC去年其实已经对内塔尼亚胡发出过逮捕令,但美国白宫仍在继续提供军事援助。
这种一边制裁、一边供货的场景,也直接把联合国安理会推向了争吵的边缘。
阿拉伯国家联盟要求成立特别法庭,欧盟27国中有14国支持有限制裁,中国在安理会的表态是“停火止战是当务之急”。
可在以色列国内,支持哈利瓦的人在特拉维夫街头举起了“宁要安全,不要同情”的标语,仿佛外界的指责与他们无关。
哈利瓦的身份和履历,让这段话有了另一层分量。
他曾掌管整个军事情报体系,而这个体系在去年10月7日之前,竟连续12次误判哈马斯的动向。
这种失误让以色列高层的安全焦虑飙升,尤其是在内塔尼亚胡政府中,73%的部长压根没有国家安全背景的情况下,军事情报部门的话语权被进一步抬高。
哈利瓦一直在推动一种所谓的“结构性改革”,但因为政党利益的掣肘而搁置。
他口中的“未来安全”,在战场上就变成了越来越频繁的“精准打击”,而这些“精准”在现实中并不准确。
比如今年3月,杰宁难民营遭到空袭,造成42名平民死亡,事后调查发现目标坐标偏差了200米。
这些细节拼在一起,就像一幅被血色染透的地图:一边是以色列内部的政治博弈、安全恐慌和情报失灵,一边是加沙街头的废墟、瓦砾下的亲人和永远无法对等的死亡比例。
当一个前情报局长明确说出死亡的算术公式,战争的规则就从混乱的冲突,变成了一场有规划、有比例、有目标的冷静执行。
对外界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言论,而是一个国家在战争中选择的计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