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会议后,伟人率领红军四渡赤水,渡过生死攸关的三个月

参考来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遵义会议文献》、《伟人军事文集》、《四渡赤水战役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35年1月17日深夜,贵州遵义子尹路96号的一座二层小楼里,最后一盏油灯熄灭了。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走向。

会议室里曾经响起的激烈争论声,如今归于沉寂,但历史的转折已经开启。

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从1935年1月15日开始,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等政治局委员,以及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等候补委员悉数出席。

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等重要人物参与其中。

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经过三天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会议最终增选伟人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实际上确立了伟人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此时的中央红军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时的8万多人,经过湘江血战和漫长的转移,现在只剩下3万余人。

更为严峻的是,国民党军队已经调集了40万大军,正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合围,企图将这支队伍彻底歼灭。

当会议结束的那一刻,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即将开始的军事行动,将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那个重新走到历史前台的湖南人,即将用他的军事智慧,在川黔滇边境的崇山峻岭中,书写一部传奇的战争史诗...

【1】遵义会议:历史的重大转折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经过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和长途跋涉的艰难困苦,红军急需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

1月7日,红军先头部队攻占黔北重镇遵义,为召开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创造了必要条件。

遵义这座古城,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边境,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红军占领遵义后,暂时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中共中央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党和红军面临的重大问题。

会议在遵义城内一座二层小楼里举行,这座建筑原是黔军第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楼设有一间较大的房间,正好可以作为会议室使用。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就住在这座楼里,白天开会讨论,晚上继续交流意见。

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听取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以及张闻天、伟人等人的重要发言。

会议重点讨论了军事路线问题,深入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批评了"左"倾军事错误。

在会议上,博古首先作了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他过分强调客观困难,把失败原因归结为反动力量的强大,而不承认主要是由于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造成的。

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立即引起了与会同志的强烈不满。

随后,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了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他的坦诚态度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得到了与会同志的尊重。

张闻天按照会前与伟人、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他的发言有理有据,分析透彻,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伟人接着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他的发言既有理论高度,又结合实际情况,深深打动了与会同志。

王稼祥在发言中也明确支持伟人的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也相继发言,表示不同意博古的总结报告,同意伟人等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会场上形成了明显的两种观点对立,经过充分讨论,多数同志支持伟人的主张。

会议最后作出了重要决定:增选伟人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

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这些决定实际上确立了伟人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还指定张闻天起草会议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讨论。会后,根据会议精神,中央常委进行了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随后又成立了由伟人、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伟人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严峻的军事形势

遵义会议结束后,摆在新的领导集体面前的是一个极其严峻的军事形势。此时的中央红军,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艰难跋涉,兵力损失巨大,装备严重不足,给养极度匮乏,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从数量上看,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时约有8.6万人,经过湘江战役的惨烈血战,减员过半,到达遵义时只剩下3万余人。

这支队伍不仅人数大幅减少,而且伤病员众多,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许多部队缺乏弹药和给养,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严冬中行军,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方面已经调集了约40万大军,正从各个方向向红军合围。蒋介石亲自坐镇重庆,统一指挥对红军的"围剿"行动。

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企图利用兵力优势,将红军彻底消灭在川黔滇边境地区。

根据蒋介石的部署,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部队已经进至乌江南岸。

这支部队是国民党军的精锐力量,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

黔军方面,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的守备任务,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等地进攻。虽然黔军的战斗力相对较弱,但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在守城作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经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

川军虽然内部派系复杂,但在对付红军的问题上态度一致,而且他们在川南地区经营多年,具有地理优势。

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湘军是国民党军中的劲旅,战斗力较强,他们的任务是阻止红军回师湖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准备参与对红军的合围。滇军的到来,使得红军西进的道路也被封堵,形势更加严峻。

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从南面对红军形成压力。桂军素以善战著称,他们的参与使得国民党军的包围圈更加严密。

面对如此严峻的军事形势,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必须立即制定新的作战方针。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红军有几种选择:一是北上四川,在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是向东突围,回师湖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三是就地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中央决定采取第一种方案,即北上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个决定基于多种考虑:首先,川西北地区相对偏远,国民党军力量较弱;

其次,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有接应的条件;再次,如果两军会合成功,将大大增强红军的实力。

但是,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红军必须首先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敌人兵力雄厚,装备精良,而红军人数较少,给养不足,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能否成功突围,关键在于能否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红军机动灵活的优势。

正是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伟人开始展现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深刻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虽然红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在机动性和战斗意志方面具有优势。

只要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完全有可能突破敌人的包围,转危为安。

【3】第一渡赤水:土城战役与战略转移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从遵义出发,向川南方向前进。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目标指向土城、赤水方向。这标志着一场伟大的军事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红军的行动路线经过精心规划。各部队按照统一部署,采取分路并进的方式,既可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又能够相互策应,提高行军效率。部队在行进过程中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尽量避免暴露真实意图。

1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赤水河畔。赤水河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云南镇雄县,流经贵州、四川,在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这条河流在川黔边境地区蜿蜒曲折,河谷深邃,两岸多为崇山峻岭,地形复杂,既是天然屏障,也是重要的战略通道。

土城位于赤水河东岸,是一个重要的渡口和商业集镇。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要想北渡长江,必须首先控制这个战略要点。

1月28日,土城战役打响。红军原本预计在土城地区只有川军两个团的兵力,认为可以比较容易地拿下这个据点。但是,实际情况远比预想的复杂。

驻守土城的不仅有川军,还有郭勋祺部的精锐部队,总兵力达到6个团,战斗力远超红军的估计。

战斗从上午开始,红军按照既定计划发起进攻。红一军团担任主攻任务,红三军团从侧翼策应,红五军团负责阻击可能的援军。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进行顽强抵抗。

红军战士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多次发起冲锋。但是由于敌情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不够充分,加上敌军战斗力较强,红军的进攻受阻。战斗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红军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未能完全控制土城。

更为严重的是,战斗中红军发现敌军援军正在源源不断地赶来。川军的其他部队接到土城受攻击的消息后,立即派出援军。如果继续恋战,红军有可能陷入敌军的包围之中,后果不堪设想。

朱德亲自到前线督战,了解战场情况。经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他认为继续攻打土城已经不现实,必须立即调整作战计划。伟人也来到前线,通过望远镜观察敌情,很快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面对这种情况,伟人当机立断,决定停止攻击土城,立即组织部队渡过赤水河。这个决定体现了他敏锐的军事嗅觉和果断的指挥能力。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整计划,避免更大的损失,这正是优秀军事指挥员的重要品质。

1月29日凌晨,红军开始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各部队按照统一指挥,分别从土城、元厚等渡口渡河。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渡河行动进行得比较顺利。工兵部队在各个渡口架设浮桥,组织船只,确保部队安全渡河。

渡河过程中,红军严格执行渡河纪律。各部队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有序通过各个渡口。为了确保安全,部队还派出警戒部队,防范敌军的袭击。经过一夜的紧张渡河,3万多红军战士全部安全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地区。

第一渡赤水的意义十分重大。虽然土城战役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红军成功摆脱了敌军在黔北的包围,为下一步的行动争取了主动权。更重要的是,这次渡河行动检验了新的指挥体系的有效性,证明了遵义会议确立的新的领导集体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进入川南后,红军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部队利用这个时机进行休整,补充给养,治疗伤病员。各级指挥员也抓紧时间总结土城战役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作战做好准备。

土城战役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但它的意义不容低估。这是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的第一次重要战斗,也是新的指挥体系的首次实战检验。

通过这次战斗,红军不仅测试了敌情,也检验了自己的战斗力,为后续的军事行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第一渡赤水开创了红军四渡赤水这一经典战例的先河。

它标志着红军开始采用更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再死守一地,而是根据战场情况及时调整部署,这种战法在后续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川南后,红军原本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很快发现,这里的情况同样复杂。川军、滇军纷纷向这一地区集结,红军再次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伟人展现出了他超凡的军事智慧。面对复杂的战场形势和多变的敌情,他开始策划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军事行动。敌人以为红军会按照常规思路行动,但他们完全想错了。

接下来即将上演的,是中国军事史上最为精彩的连环计。

敌人调集40万大军以为可以稳操胜券,却不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大游戏。在这场游戏中,3万红军将要与40万敌军进行一场智慧的较量......

【4】二渡赤水:重回黔北的神来之笔

进入川南后,红军面临的形势比预想的更加复杂。川军刘湘部队在得知红军进入川南的消息后,立即调集重兵向这一地区集结。

与此同时,滇军孙渡部也接到命令,从云南方向向川南开进。红军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摆脱包围,反而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1935年2月初,红军在川南的处境日益困难。部队给养不足,当地人烟稀少,很难得到补充。更严重的是,川军对地形非常熟悉,他们在各个要道设置了重兵把守,红军北渡长江的计划面临巨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伟人开始重新审视战略部署。经过深入分析,他认为继续在川南停留已经没有意义,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经过反复思考和与其他领导同志商议,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形:东渡赤水河,重回贵州。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冒险的。贵州是红军刚刚离开的地方,那里还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按照常理,军队撤退后很少会原路返回,因为这样做往往会撞到敌人的枪口上。但是,伟人的考虑正好相反:正因为敌人认为红军不会回去,所以那里反而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

1935年2月18日夜,红军开始第二次渡过赤水河。这次渡河行动比第一次更加复杂,因为要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战略转移,必须做到绝对隐蔽。各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始准备工作。

渡河地点选择在古蔺县太平渡和二郎滩。这两个渡口相距不远,便于统一指挥和相互策应。工兵部队提前到达渡口,秘密架设浮桥,准备渡河器材。为了确保行动的隐蔽性,部队在夜间行动,白天隐蔽休息。

2月19日至21日,红军主力秘密东渡赤水河。整个渡河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没有遭到敌军的阻拦。各部队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渡河纪律良好,三天时间内全部安全渡过。

红军重新回到贵州后,立即按照既定计划展开行动。这时的贵州守军主要是黔军,战斗力相对较弱,而且他们没有想到红军会突然返回,准备不足。红军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迅速向预定目标进发。

红军的首要目标是重新控制遵义地区。遵义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黔北地区的战略要点。控制了遵义,就可以在黔北站稳脚跟,为下一步行动创造条件。

2月24日,红军开始向桐梓方向进攻。桐梓是遵义北面的重要门户,控制了桐梓,就打开了通向遵义的大门。红军采取迅猛突击的战法,很快就攻占了桐梓县城。

攻占桐梓后,红军立即向娄山关进军。娄山关位于桐梓县北部,是黔北的重要关隘,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进入遵义的必经之路。

1935年2月25日,娄山关战斗打响。这是红军二渡赤水后的第一场重要战斗,也是检验新的军事指挥体系的重要战斗。红军投入了精锐部队,决心一举攻下这个战略要点。

娄山关战斗的激烈程度超出了预想。守军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抵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冒着枪林弹雨向山顶冲击。战斗从早上打到下午,红军先后发起多次冲锋,终于在傍晚时分攻占了娄山关。

攻占娄山关后,通向遵义的道路完全打开。红军乘胜追击,于2月27日重新攻占遵义城。这次重占遵义,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在政治上,它表明红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够在困难条件下取得胜利;在军事上,它为红军在黔北地区的进一步行动奠定了基础。

重占遵义后,红军继续扩大战果。2月28日,红军又攻占了遵义南面的忠庄铺,歼灭黔军一个团。3月1日至3日,红军在遵义南面的鸭溪地区与黔军激战,又歼灭敌军一个团。

这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从湘江战役以来,红军还没有取得过如此辉煌的胜利。这些胜利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政治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证明了遵义会议确立的新的领导集体的正确性。

更为重要的是,二渡赤水的成功,充分展现了伟人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他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做出正确判断,敢于采用出人意料的战法,这种军事天赋令人赞叹。

二渡赤水也标志着红军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从此以后,红军不再是被动挨打,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战场,选择战机。这种转变对整个长征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

娄山关战斗后,伟人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战斗场面,也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

【5】三渡赤水:声东击西的高超战术

重占遵义后,蒋介石震怒不已。他立即调整部署,调集更多兵力围攻遵义地区,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国民党军队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合围,形势再次变得严峻。

面对敌人的新一轮围攻,伟人再次展现了他敏锐的战略眼光。经过仔细分析,他认为在遵义地区与敌军决战并不明智,因为敌军兵力雄厚,红军处于劣势。必须重新选择战场,重新争取主动权。

1935年3月5日以后,红军主力离开遵义,向西进入白腊坎、长干山地区,寻找战机。但是,这一带的敌军部署也很严密,红军很难找到有利的战机。

3月10日,红军在苟坝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由伟人、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这个决定进一步确立了伟人在军事指挥中的核心地位。

3月15日,红军进攻鲁班场的国民党第2纵队。这次战斗本来是想打一场歼灭战,但由于敌军3个师密集在一起,兵力过于集中,红军的攻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且敌军援军第1纵队已经进至枫香坝地区,红军面临被前后夹击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伟人果断决定停止攻击,转兵北进。3月16日至17日,红军在茅台镇第三次西渡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境内。这次渡河同样是在夜间进行,行动非常隐蔽。

三渡赤水后,红军进入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这里是川滇黔三省的交界地带,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便于部队隐蔽和机动。红军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进行各种军事活动。

红军在川南的行动看起来非常积极。部队攻占了镇龙山,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给人的印象是要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为了增强这种印象,红军还派出小分队佯攻古蔺城,制造声势。

这些行动产生了预期的效果。蒋介石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立即下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薛岳兵团、川军、滇军纷纷向川南集结,一时间川南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集中营。

看到敌军按照自己的设想调动,伟人非常满意。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在川南与敌军决战,而是要调动敌军,为下一步的行动创造条件。现在敌军大部分兵力都被吸引到川南,其他地区的兵力必然空虚,这正是红军所需要的。

3月19日,红军攻占镇龙山后,并没有继续向北进攻,而是在当地进行休整。这种异常的举动让国民党军队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红军想干什么。

实际上,伟人此时已经在策划更大的行动。他要利用敌军在川南集结的机会,突然改变方向,实施更加出人意料的战略转移。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法,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为了迷惑敌人,红军在川南的活动一直持续到3月20日。红一军团的一个团继续向古蔺方向前进,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诱导敌军继续向西集结。与此同时,红军主力却在秘密准备新的行动。

三渡赤水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伟人军事指挥的高明。他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计划,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始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这种指挥艺术,在中外军事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6】四渡赤水:金蝉脱壳的经典之作

就在国民党军队以为红军要在川南与他们决战的时候,伟人却突然改变了计划。1935年3月20日夜,一个更加大胆的行动开始了:四渡赤水河。

这次行动的保密工作做得极为严密。只有极少数高级指挥员知道真正的行动计划,大部分部队只是按照命令行动,并不知道最终目标。这种严格的保密措施,确保了行动的突然性。

3月21日至22日,红军主力秘密从古蔺太平渡、九溪口、二郎滩等渡口第四次东渡赤水河。为了掩护主力的行动,红一军团的一个团继续在古蔺地区活动,造成红军主力仍在川南的假象。

四渡赤水的过程非常顺利。各渡口的工兵部队事先做好了准备,浮桥和船只都已就位。部队按照严格的时间表行动,井然有序地通过各个渡口。由于行动隐蔽,没有遭到敌军的阻拦。

红军重新回到贵州后,并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向南推进。这次的目标不是占领某个城市,而是要实施更大的战略欺骗。红军的行动方向指向贵阳,给人的印象是要攻打贵州省城。

当蒋介石得知红军又回到贵州,并且兵锋直指贵阳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贵阳是他的指挥部所在地,如果红军真的攻打贵阳,他本人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贵阳当时的守军非常薄弱,只有黔军4个团,根本无法抵挡红军的进攻。蒋介石慌了手脚,急忙调集援军。他命令滇军孙渡部星夜兼程前来"护驾",同时要求其他部队火速回援。

滇军接到命令后,立即从川南地区抽调主力,以急行军的速度向贵阳方向开进。3天时间内,孙渡纵队强行军200公里,总算赶到了贵阳附近。其他各路援军也在向贵阳集结。

就在国民党军队忙于调兵遣将的时候,红军却再次出人意料地改变了方向。红军在贵阳城外并没有发起攻击,而是突然转向西南,向云南方向进军。这一招又把敌人搞糊涂了。

红军进入云南后,继续制造攻打昆明的假象。部队一路向昆明方向推进,前锋部队甚至到达了距离昆明城仅7.5公里的地方。昆明守军见红军兵临城下,顿时乱作一团。

云南方面急忙向各地求援,要求增兵保卫昆明。原本在金沙江一线的滇军主力,被迫回撤保卫省城。这样一来,金沙江北岸的防务出现了空虚。

这正是伟人等待的机会。当敌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昆明方向时,红军主力却悄悄向北转移,直奔金沙江。4月下旬,红军到达金沙江畔,开始准备渡江。

5月初,红军开始强渡金沙江。由于滇军主力被调去保卫昆明,金沙江一线的守军力量薄弱,红军的渡江行动进行得比较顺利。经过9天9夜的激战,中央红军3万余人全部渡过金沙江。

渡过金沙江后,红军彻底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至此,四渡赤水战役胜利结束。这场历时3个多月的运动战,红军转战川黔滇三省,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红军彻底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伟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成为中外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

四渡赤水的成功,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胜利,更是战略思想的胜利。它证明了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通过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发挥己方的优势,避开敌方的锋芒,完全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场战役也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特色。红军能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作战,靠的不仅是指挥员的智慧,更是广大指战员的英勇顽强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是这种军民团结的力量,才使得红军能够在强敌环绕中杀出重围。

四渡赤水战役结束后,红军继续北上,向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虽然前面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经过这场战役的洗礼,红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指挥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为后续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战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军事艺术的典范,也是革命意志的体现。通过四渡赤水,红军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