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巨额军购订单振兴中国军工产业,中国军工的崛起要感谢它

八十年代那会儿,中国搞军工的厂子是真不容易。设备全是些老掉牙的货色,技术也跟不上,造出来的坦克大炮,老出岔子。那时候不少厂可苦了,工资都发不出来,眼看着就要黄了。在当时,军工行业可是不咋叫人看得上,大家都觉得这是赔本买卖。

伊朗跟伊拉克一开火,西方一看那事,武器啥的都不卖给伊朗了。伊朗没法,只好跑来找中国合作。这一谈,没想到敲定了八百亿人民币的大合同,这一笔收入直接把整个行业从泥潭里捞出来。工厂再次热闹起来,工人们有事做,还有钱添置新设备。

头一批武器刚交给伊朗,没用几天就接连出状况。坦克在沙漠里跑着跑着就趴窝,导弹打出去也是偏得离谱。中方的技术员干脆直接跟着伊朗军队到前线折腾,发现啥毛病当场琢磨着动手修,能改善的都动刀子整。就连装甲车,光是图纸就反反复复又改了几十回。

打仗一上手,问题啥都冒出来,回去一总结,技术就跟着咕噜咕噜往上蹿。像火控系统反应慢这一茬,立马换上新型的传感器。防空雷达老是掉链子,干脆直接上双备份电路,毛病少一大截。

钱一落袋,军工这边也憋着劲儿琢磨研发了。过去嘛,啥东西基本都是苏联那边给个样板照着抄,现在咱们也能自己动手画设计图。像北斗导航系统最早的想法和雏形,也正是那时候刚冒头,慢慢才整得像现在这么大。

不少眼看要关门的军工厂,承接了订单才有了活下去的盼头。西安那边一家电子厂,现在靠做无人机零部件还卖到国外,洛阳的兵工厂干脆自研了底盘。那些老工人都直言,要不是接到活儿,早就各奔东西、改行去了。

做买卖的路数也变得精明了,原先中国军工只懂得拼命压价抢市场,现在脑子转得快了,除了产品,还把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一块儿打包卖出去。像阿尔及利亚那边买的防空系统,压根儿就是全套中文说明书,工程师还直接到现场手把手帮忙。

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以前没人搭理中国产的武器,现在巴基斯坦、非洲的客户都抢着订货,连沙特也主动上门打听有没有新型的防空导弹。

像歼-20隐身战机、055万吨大驱这些高端武器,说到底都和那一次重要的订单脱不开干系。北斗导航系统更是靠着出口挣来的钱再反哺科研,如今全球有一半的国家都在用北斗来定位导航。

订单带来的可不光是资金。伊朗方面传回来的实战数据,让中国军工吃透了不少经验。后来咱们出口的坦克装甲加厚,基本也是根据实战反馈一步步改进的。

军民融合那会儿算是刚拉开序幕。专门给伊朗整的装甲车减震本事,后来直接搬到防暴警车上用。北斗卫星导航不光部队里有,跑长途的卡车师傅导航全靠它。

现在一想,当初那八百亿的大单真有点分水岭的意味。中国军工从之前苦撑的状态,一下子提升到能和欧美在品质上掰掰手腕。那会儿眼看就要倒闭的老厂,这几年一年干出来的产值能顶百亿。

事情就这么一步一步往下推,军工这块慢慢爬起来,订单确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大家心里都门儿清,中国产的武器就是靠谱,这一下带来不少变化。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