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700通贷款电话轰炸:谁在贩卖我们的隐私?"
"李先生您好,我是A银行信贷中心的,您最近有资金需求吗?"
6月17日下午,武汉市民李先生接到了一通陌生来电。对方不仅准确报出了他的姓氏,还清楚地说出他在该银行的房贷信息,并推销50万元的低息贷款。李先生警觉起来——这已经是近期接到的第N个贷款推销电话,但这次不同,对方对他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
"你们真是银行的?怎么用私人号码打过来?"李先生质疑道。电话那头背景嘈杂,隐约能听到其他业务员此起彼伏的推销声。"我们是银行授权的合作机构,有正规授牌。"对方含糊其辞,最终在李先生追问下匆匆挂断。
银行回应:不是我们泄露的,别理就行
记者随后联系A银行官方客服,得到的回复是:"银行不会用私人号码外呼,建议您提高警惕,谨防诈骗。"然而,当记者追问为何第三方能精准掌握客户贷款信息时,客服仅表示:"不是我们泄露的,不用理会即可。"
更蹊跷的是,李先生提供的推销电话次日便成了空号。几天后,他又接到类似来电,对方依然能准确说出他的贷款情况,但拒绝透露工号,被问急了直接挂断。银行再次回应:"不是我们的电话,客户信息不会泄露。"
电销内幕:一天打700通,信息从哪来?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贷款推销背后,是一个庞大的金融电销灰色产业链。
21岁的大学生小宋在武汉一家金融中介公司兼职电话销售,每天的工作就是疯狂拨号。"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一天打700通电话,底薪3000元,成交一单提成20%-45%。"他透露,公司分发下来的客户名单有的带姓名,有的甚至包含贷款记录,"信息一部分是买的,一部分是银行合作方提供的。"
在招聘网站上,"金融电销"岗位铺天盖地,宣传语极具诱惑:"月入3万+""学历不限""半年买车买房"。记者以求职者身份暗访发现,这些公司大多以"助贷中介"自居,声称与银行有合作,能帮客户快速放款。
"名单被打烂了,各家轮着打。"一位中介负责人坦言,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企业公开数据、网贷平台用户注册信息,甚至某些"特殊渠道"。而所谓的"白名单",就是被反复拨打、几乎无效的客户数据,即便如此,业务员仍会不断骚扰,"今天不贷,明天可能就贷了。"
灰色产业链:谁在纵容?
银行内部人士陈先生透露,这类电销虽惹人厌,却有一定市场逻辑。"银行有放贷指标,但人力有限,中介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他认为,金融中介就像房产中介,只是"在灰色地带游走",牺牲的是普通人的隐私和安宁。
然而,问题远不止骚扰这么简单。个人信息被肆意买卖,银行与合作机构之间的数据边界模糊不清,即便银行否认泄露,客户信息仍源源不断流入黑市。更讽刺的是,这些电销号码往往使用虚拟号段,一旦被举报就换新号,运营商也难以彻底封堵。
"别理就行"真的够吗?
面对泛滥的贷款骚扰电话,银行一句"别理会"显然无法解决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虽已实施,但执行力度仍待加强。如果银行、运营商、监管部门不形成合力打击信息倒卖,普通人恐怕只能继续忍受"一天700通"的轰炸。
李先生无奈地说:"现在看到陌生号码,第一反应就是贷款推销。"他的困扰,或许也是无数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