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能拦住“武统”?澳媒:中国导弹打完三轮,美军未必有动作

台海这口风,真要是吹起来,那可不是吹歪几棵树的事。

这几天,光看外媒的标题就够热闹的,美国在盯着,澳大利亚也忍不住出来评论。澳媒《悉尼先驱晨报》就酸了一句:“中国大陆发导弹,可能美国反应还没来得及。” 有点刺耳,也有点实话的味道。

其实澳媒不是拍脑袋在说话,他们看的是实打实的装备差距。大陆的空军,这些年真是换了个面貌——歼20、歼35都已经成规模列装。坊间还传过一件事:歼20在某次任务中和美军F35在空中擦肩而过,结果对方雷达压根没捕捉到。这事在军圈里传得热乎,因为它直接说明,在隐身和探测这块,大陆已经能和美国掰一掰手腕。

反观对岸,还在飞幻影2000,给F16V升级就能办庆功宴。装备这事,不比嘴皮子,差距肉眼可见。

海军的差距更扎眼。对岸的主力舰艇,多是美国退役下来的老船,服役年限比一些军官的年纪还大。大陆的055型驱逐舰,一个舰体就能塞进112个垂发单元,“一坑四弹”让它能兼顾防空、反舰、反潜,被不少外媒评为火力最强的水面作战舰艇。

航空母舰的账也能摊开看。辽宁舰早就服役多年,山东舰、福建舰跟上,配上新一代舰载机,形成体系后,制空制海的能力会完全压制台岛现有的空军。

要说水下力量,大陆的核潜艇一直在低调进化,业内甚至用“潜艇五绝”形容,意思是反潜、隐蔽、突击、续航、火力都齐活。而对岸?居然还在用二战时期的老潜艇,下水和回港都得祈祷别出故障。

陆军这块,大陆有96万现役陆军,5000辆坦克,远程火箭炮射程覆盖五百公里,福建沿岸随时可以把岛内关键目标纳入打击范围。对岸三军加起来不到20万人,装备代差也大。换句话说,东部战区抽出一部分力量,都能形成结构性碾压。

这时候,如果有人说,对台三轮导弹打完,美国都来不及反应,其实并不夸张。

但事情也没那么简单。真要动手,地面战是个硬骨头。岛上四面环海,多山林、多城市,这是典型的“不好下嘴”的地形。军事界有个说法,这地方是“登陆战、丛林战、山地战、城市要塞战”的混合版,大部队想铺开阵型很难,装备优势在这种场景里会被消耗掉。

更麻烦的是城市巷战。街道密、建筑多,一旦陷进去,优势兵力伸展不开,就只剩硬碰硬。如果前期封锁海空拖延太久,美军真能杀过来,那局势立刻会变复杂。

不过,就算有这些地形障碍,大陆依然有办法打掉对岸的海空力量,封锁港口和海岸线。从资源补给上掐断,时间就会成为帮手。到那个时候,岛上的部队无论怎么抵抗,都像困在笼子里的鸟。

导弹部队在这里是关键力量。冷战时代,台岛的防御工事以固定碉堡为核心,但现代战争,固定阵地是最容易被发现和标记的目标。空中侦察一过,各种防空阵地、火炮阵地就暴露在卫星与无人机的镜头下。接下来,导弹会一一“点名”,精准打击指挥所、军营、弹药库。

这样一来,指挥链一旦被打断,剩下的就是无组织的零散抵抗。没了统一调度,城市战、山地守备都失去连贯性。现代战场上,打掉“中枢”比多轰几门火炮要值得多。

很多人会问,美军真就插不上手吗?看地图就明白了,台岛距离大陆最近不过130公里,而美军在冲绳的驻地距离这里超过600公里。即使F35全速飞行,也需要十几分钟才能抵达。而按照现有的火力密度,大陆在三轮导弹齐射的时间内,已经足够摧毁岛上的主要海空力量。到那时,美军战机来了也只能在空中兜圈子,看热闹的成分更高。

这种地理和时间限制,让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作用被现实锁死。它要么提前介入,要么干脆放弃军事干预,否则等到时机错过,再硬闯也是空手而回。

外界的舆论天天变,但军事力量这一类数字不会撒谎。装备型号、兵力规模、射程、速度,这些都是摊在桌面上的冷冰冰事实。台海差距,不用渲染,也不用贬低,它就是在那里。

当风停下来的时候,谁的根基更稳,几乎已经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