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碰瓷西贝,披袈裟算计?透明化促行业巨变

最近,网络上因为“预制菜”这三个字吵翻了天,而把这件事彻底点燃的,是向来不缺话题的罗永浩。

他不过是在网上随口说了那么一句,说感觉知名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声称自己“没有预制菜”是在百分之百撒谎,结果就像往平静的油锅里扔了一滴水,瞬间就炸开了。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却一下子戳中了咱们普通老百姓心里最在意的那根弦儿。

毕竟,谁出去下馆子,不是图个烟火气,想吃口热乎乎的现炒菜呢?

如果花了真金白银,吃到的却是后厨用料理包简单加热一下就端上来的东西,那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这件事一出来,网上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罗永浩,很多人觉得他这次是说了句大实话,替所有消费者出了口气。

可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紫辉创投的CEO郑刚就站出来批评罗永浩,说他这是在故意挑事,是瞅准了西贝这种民营企业在舆论上相对弱势,披着一件为老百姓说话的外衣,实际上是在精明地算计流量。

还有网友翻出旧账,说罗永浩自己前几年也在直播间卖过预制菜,现在又反过来指责别人,这做法有点站不住脚。

一时间,罗永浩到底是为民请命的英雄,还是精于算计的流量猎手,大家伙儿都给整糊涂了。

其实,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说白了就是大家对“预制菜”的理解根本不一样。

在咱们绝大多数普通食客的印象里,预制菜就是那种超市冰柜里卖的,用塑料袋密封好的成品菜肴,买回家放进微波炉里转几分钟就能吃,方便是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点灵魂,跟餐馆里大师傅现做出来的没法比。

所以,当我们走进一家像西贝这样,人均消费不低、装修也挺讲究的餐厅时,我们心里默认的,就是所有菜都是在后厨从切菜、配料到下锅翻炒,一步步新鲜做出来的。

罗永浩的指责,正是基于这种普遍的认知。

但西贝那边却觉得特别委屈。

西贝的老板贾国龙反应非常激烈,说这是公司遇到的最大一次危机,甚至要跟罗永浩打官司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站在西贝的角度,他们理解的“预制菜”特指那种完全不需要厨师再加工的料理包。

而他们店里的做法是,很多食材,比如牛大骨,是在中央厨房经过初步处理、炖煮、切割,然后真空包装冷链送到各个门店,门店的厨师再进行最后的加热、调味、摆盘等工序。

在他们看来,这叫“预制食材”或者“半成品”,是为了保证上千家连锁店的口味统一和出品效率,这在现代餐饮业里是常规操作,不能跟料理包混为一谈。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一边是消费者广义的理解,认为只要不是从生到熟完全在餐厅后厨完成的,都算预制;另一边是商家狭义的定义,认为只有纯粹加热的料理包才算。

再加上目前国家对于预制菜到底该如何分类、如何界定,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让所有人都明白的细致标准,这就给双方的争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罗永浩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咱们外人很难百分之百猜透。

说他完全没有考虑流量因素,可能有点太天真了,毕竟他是个商业人物,对热点的敏感度是刻在骨子里的。

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有没有价值。

他后来的解释其实说得很清楚,他并不是要彻底否定预制菜,更不是要搞垮哪个企业,他的核心诉求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透明化”和“知情权”。

他说,你可以用预制菜,这没问题,现代社会追求效率,预制菜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你得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

你可以在菜单上标注出来,这道“红烧肉”是门店现做的,那道“梅菜扣肉”是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

把选择权交回到消费者手里,让我们自己来决定是愿意为了“锅气”和新鲜多花点钱、多等一会儿,还是愿意为了方便快捷接受标准化的口味。

这个要求,可以说一点都不过分,是作为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

他举的那个儿童餐的例子就特别有说服力。

如果菜单上写明白了,这份儿童餐里的西兰花是经过特殊处理、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冷冻品,那么有多少家长还会心甘情愿地掏钱给自己的孩子点这道菜呢?

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犹豫。

大家反感的,从来都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那种被蒙在鼓里、用现炒的价格吃了预制品的消费体验。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罗永浩的出发点是什么,他这次的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就像往平静的湖面里扔了一块大石头,激起的涟漪让整个餐饮行业都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西贝的回应方式,一开始就显得有些被动和情绪化,一味地强调自己没错,甚至要对簿公堂,这种“自杀式公关”反而加剧了公众的反感。

罗永浩说得也很直接,这根本不是什么“外部危机”,而是企业没有倾听消费者心声的“内部问题”。

这件事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罗永浩和西贝两方的是非恩怨。

它变成了一场关乎所有人的公共讨论。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预制菜产业规模正在飞速发展,预计几年内就将成为一个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

这么庞大的一个产业,如果规则不清晰、信息不透明,那么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

所以,罗永浩的这次“炮轰”,无论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都实实在在地促进了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倒逼着行业去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催促着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

从结果来看,这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保障我们老百姓的餐桌权益,无疑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