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本该普通的WNBA常规赛,却把中国女篮核心李月汝推上了风口浪尖。 替补登场17分钟,5投4中狂揽8分7篮板,命中率高达80%! 这就是李月汝被主帅“下放”后交出的答卷。 更关键的是,她终于能回到熟悉的内线翻江倒海,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被迫漂在外线当高炮台,要知道,这位身高2米01的巨人,加盟飞翼15场比赛里,竟有13场在投三分球!
对阵纽约自由人那场球,成了李月汝的“解放日”。当她不再被三分任务绑住手脚,那个在禁区威风八面的李月汝又回来了。 5次出手全在内线完成,有强硬的低位背打,有灵巧的翻身跳投。 队友终于记得给她喂球,而不是指望她跑到底角等待机会。短短17分钟,她高效地抢下7个篮板,还送出1记大帽,防守端的存在感也拉满。
然而,就在这场比赛前两轮,李月汝的处境截然不同。 她莫名被打入“冷宫”,上场时间被狠切,一场13分钟,一场18分钟。 飞翼队记Jahlil Will从内部挖出关键内幕:教练组对李月汝的三分球命中率不满意! 这让球迷完全无法理解,让一个身高超过两米、拥有顶尖内线技术的巨无霸,硬要扮演空间型投手,这到底是什么战术鬼才?
看看李月汝本赛季的使用说明书吧。 加盟飞翼这15场球,她只有2场没有投三分球。最离谱的一场,她像个后卫一样在外线扔了7次,命中4球。 数据看似亮眼,但代价是她最擅长的禁区杀伤完全荒废。 李月汝私下对着队记Jahlil Will坦言:“我一直在拼命练禁区附近的脚步和翻身跳投,我渴望在内线证明自己。 可教练的安排,总让我站到三分线外。
场下,李月汝付出的汗水远超想象。 据队记Jahlil Will透露,一位跟队关系密切的人士证实,李月汝像个苦行僧。 赛前训练结束后,她要加练内线技术。 比赛打完回来,她还要继续打磨细节。 训练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她反复打磨着每个低位动作,从卡位要到接球转身,再到对抗后的投篮手型。 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想用好自己最核心的武器,扎实的内线杀伤力,去撕开对手防线。
上赛季在WNBA,李月汝的内线进攻占比高达八成以上。 可到了飞翼,她的进攻火力被严重引导向三分线,本赛季她的三分出手占比飙升到离谱的高度。 反观她在国际赛场(比如2024奥运资格赛),内线才是她的王国,能轰出近7成的恐怖命中率,几乎很少飘在外线投篮。
飞翼这种“削足适履”的战术要求,与球队整体攻击效率也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强推三分体系,飞翼全队场均三分命中率仅为33.7%,在WNBA仅仅排在第9位,完全算不上顶级。 球队最该倚重的内线支柱,却常常站在并不擅长、甚至影响整体空间的位置。
当整个WNBA甚至NBA都刮起“小球旋风”,所有球队都在追逐能投篮的空间型内线时,像李月汝这样技术扎实的传统型巨人,生存空间正被极度压缩。 她们的战术价值被严重低估,独特的内线杀招在所谓的“现代潮流”面前显得有些“过时”。 李月汝在飞翼的挣扎,并非独一份。 回看中国球员韩旭在纽约自由人的经历,轨迹惊人相似,曾经统治禁区的亚洲顶级中锋,也经历过角色模糊化、更多被推向外线的困境。 甚至在王牌队夺冠功臣AJ·威尔逊身上,也能看到传统内线在新战术体系下寻求生存空间的影子。
当李月汝选择在低位发起进攻时,她的每回合得分能力碾压了联盟75%的球员。 这类数据摆在桌面上,飞翼教练组的固执己见显得越发让人困惑。 手握内线神器,却硬要当配角射手来用。 当李月汝在对阵自由人那17分钟里,用教科书般的禁区单打告诉所有人“我能行”时,大洋两岸的球迷只有一个念头:早该这么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