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里的这句话,仿佛就是毛主席一生的写照。
1976年9月8日,守在毛主席身边的人,个个心里都像压着块大石头,悲痛万分。看着生命垂危的毛主席,那微弱的呼吸,憔悴的面容,大家心疼得不行,却啥办法也没有,根本无力回天。
每个人眼眶里都含着泪,还得使劲忍着,生怕被主席瞧见。大家就一个劲儿地跟主席说话,就盼着能让主席保持点意识。
主席微微张着嘴唇,吃力地抖动着,缓缓抬起右手,接着又缓缓放下,看着就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根本撑不起来。
医务人员一看这情况,立马反应过来,主席这是有话要说啊。可当时在场的人,谁也不明白主席到底想表达啥意思。
见主席皱起了眉头,医务人员突然想起,平日里和毛主席私下交流挺多的理发员周福明,他还是毛主席的卫士呢。
“要不把周福明同志叫来,他肯定懂主席的意思。”医务人员这么一说,主席的眉头也跟着舒展开了。
周福明正吃着早餐呢,一听传消息的人说完,半碗早餐直接扔餐桌上了,鞋都没顾得上换,抓起大衣撒腿就往外冲。
当周福明见到主席时,两行热泪“唰”地就从眼角滑落下来。主席瞧见周福明进来,也缓缓睁开了眼,抬手示意他到跟前来。
周福明蹲在主席床边,强忍着哽咽。只见主席张开嘴,发出点声音,周福明赶忙凑近,可还是听不清主席在说啥。但他心里明白,主席肯定有特别重要的事儿要交代。
一抬头,瞅见床头正好有一沓宣纸,笔也在旁边。周福明起身,拿起笔,轻轻放到主席手里。还好主席还有点力气,能握住笔,虽说没力气写字,但还能勉强动弹一下。
周福明双手撑着宣纸,主席的笔在宣纸上艰难地游走,写得歪歪扭扭的。不过最后,还是能看出来,写的是三道杠。等再抬笔的时候,主席已经彻底没力气了。
主席握笔的手放下后,过了一小会儿,又抬了起来。可这次没写字,而是在床头的木板上敲了三下。
周福明把主席这一系列动作联系起来,一下子就明白了主席的意思。
可主席写出的三道杠,又敲了床板,到底啥意思呢?为啥就周福明能读懂?他和毛主席之间又有着啥样的关系呢?
咱先讲讲周福明是咋成了毛主席的理发员的。1935年,周福明出生在扬州,是个地地道道的扬州人。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周福明在当地理发行业,那就是状元级别的人物。
周福明对理发这事儿,那是打心眼里热爱。就喜欢看着自己的手艺在客户头上施展一番后,能让人整个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客户因为漂亮的发型变得更自信,他自己也因为客户的夸赞,心里满是成就感。
就凭着这份热爱,周福明把理发这手艺练得越来越精。1959年,在整个理发行业里,他当选为“青年标兵”。这下,周福明在理发行业也算有了名气,这也成了他后来被选为毛主席专用理发员的一个前提条件。
有一回,毛主席原来专用的理发员,在毛主席生日那天,突然病得特别严重。当时毛主席在杭州,没办法,只能在当地临时找个理发员给自己理发。
给毛主席理发,那肯定得找技术专业点儿的呀。主席经常要出席各种重要会议,还有国内外的重要场合,那仪容仪表可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呢,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这时候,周福明,作为杭州当地的青年标兵,在理发行业名气又大,自然就成了临时给毛主席理发的首选之人。
“要是就给你半个小时,能理完不?”当时区委的赵书记问道。
“要是没啥特殊发型要求,问题不大。”周福明挺自信地回答。
赵书记一听,直接跟周福明说,让他带上理发工具,跟着自己去个地方,给一个特别重要的大人物理发。
周福明心里琢磨着,这大人物再大,能大到啥程度呢?可咋也没想到,最后竟然是给毛主席理发。
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周福明整个人都愣住了,完全呆住了。
要给毛主席理发,周福明一边觉得这是无上的光荣,一边又深感责任重大。他心里清楚,毛主席的形象,那就是国家的形象,一点儿差错都不能出。
“主……主席,您好。”周福明到底还是见过些世面的,主动上前跟毛主席打招呼。
让周福明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特别和蔼,特别平易近人,主动跟他握手,还满脸笑容地打招呼。
“辛苦你跑一趟了,小周同志。”
“不辛苦不辛苦,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自己还能给您理发呢。”周福明心里那激动劲儿,根本藏不住。
“诶~脑袋瓜都一样嘛,你就当跟平常给大家理发一样就行,就是动作快点儿哈。”
果然,没用上半个小时,才二十分钟,周福明就给主席理好了头发,还刮了胡子。
从这以后,每次主席来杭州,都点名找周福明理发。有时候主席知道行程里有杭州,在北京都故意不理发,专门留着到杭州找周福明。
一来二去,主席都习惯找周福明理发了。后来,在征求了周福明的意见后,主席邀请他到北京工作。工作内容呢,就是专门给主席理发。周福明跟家里人商量,家里人也同意了。1960年10月,周福明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正式开启了给主席理发的职业生涯。
主席为啥喜欢周福明理发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福明理发技术特别好,在主席看书的时候,完全不会干扰到他。
主席对自己读书的习惯心里有数,读到精彩的地方,会忍不住连声叫好;读到观点跟自己想通的地方,就会频频点头;读到有趣的地方,还会哈哈大笑。
可不管主席有啥动作,都不影响周福明理发。而且周福明技术好到啥程度呢,主席读书的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正在理发。
还有一点,主席对周福明给自己设计的发型特别满意。
在给主席理发的工作中,周福明对毛主席也越来越了解。经常是主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周福明就知道他想干啥。
毛主席对这么细心的周福明,也越来越亲近。虽说周福明是自己的理发员,但时间长了,感觉就跟老友似的。
美中不足的是,周福明慢慢觉得自己有点闲。毕竟主席又不能天天理发,不理发的时候,他就没啥事儿干,所以就到处找点儿能做的活儿。
有一回,周福明在厨房帮忙,正好被主席撞见了。主席就问他为啥在厨房干活,周福明把缘由一说,主席笑了。
“还是个闲不住的人呐,不过这厨房不适合你,这不是你的‘战场’,你别来了。以后就留在我身边,我这个家,你帮我管好,到时候你就闲不下来喽。”
从那以后,周福明就成了毛主席的贴身管家,主席的日常起居都由他照顾。1963年,之前的卫士被调离岗位,周福明被毛主席亲自任命,成了毛主席身边最后一个卫士。
再回到1976年9月8日,看着躺在床上生命垂危的毛主席,周福明心里那悲痛的感觉,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以前和主席相处的事儿,一件一件都在眼前浮现,可如今却成了这番让人痛心的光景。
对周福明来说,毛主席那可是有知遇之恩呐,是长辈,是恩师,是挚友,更像家人。
当年周福明女儿病重,一家人都绝望了,是毛主席从自己稿费里拿出五百元,救了女儿一命。这份恩情,周福明这辈子都忘不了。
看着主席在宣纸上画的三道杠,又敲了床板,周福明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因为他读懂了毛主席的暗示。让周福明没想到的是,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主席心里惦记的,还是这个他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毛主席暗示的,正是他心里还牵挂着的外交事儿。宣纸上的三道杠就是“三”,敲床板,代表“木”,“三木”指的就是日本的“三木武夫”。
为啥提三木武夫呢?因为当时日本正赶上大选,这场大选直接关系到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所以主席一直还关注着这事儿,特别想知道结果。
周福明眼里含着泪,把当日报纸上关于三木武夫的新闻读给主席听。主席听完,又批阅了十几份文件。
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里的人民,毛主席耗尽了最后的力气。血压慢慢降下去,眼睛也渐渐闭上了。
1976年9月9日凌晨零点零六分,一切都结束了。
周福明一直守在主席身边,那一刻,他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他拿出那只熟悉的理发箱,最后一次给主席理了发,刮了胡子。看着主席安详的面容,周福明哭得像个泪人。
在毛主席的葬礼上,周福明是扶柩守灵的人。对他来说,这是自己这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能为毛主席做的最后一件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