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美债却增持黄金储备,中国资产配置大调整,将产生什么影响

前言

9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中国7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

这一数字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储备,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为何在此时大举调整资产配置?这种操作会产生什么连锁反应?

257亿美债瞬间蒸发

257亿美元。这个数字在9月18日晚间刷屏了整个金融圈,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减持美债规模创下单月新高。

更令人关注的是持仓总量的变化,7307亿美元的持有规模,已经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相比2013年超过1.3万亿美元的峰值,几乎腰斩。

华尔街的反应可以用"震撼"来形容,美债收益率当天出现明显波动。要知道,美债市场向来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投资港湾。

中国作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海外债主,每一次大规模减持都会在市场掀起波澜,这次更是如此。从数据来看,这并非偶然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趋势。

2025年以来,中国减持美债的节奏明显加快,呈现"增减持交替、减持为主"的特征。1月增持18亿美元,2月大幅增持235亿美元。

随后3月至5月连续减持,6月短暂增持1亿美元后,7月又是这样的大手笔减持。这种操作模式显示,中国并非盲目抛售,而是在精准调控外汇储备结构。

与中国减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7月增持美债13亿美元,英国更是大幅增持413亿美元,这种分化耐人寻味。美国财政部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主要债权国持续减持,必将对美债市场的稳定性构成挑战。

毕竟,美国国债总规模已经突破34万亿美元,利息支出飙升,财政赤字常年居高不下,对海外资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美元不再是万能药

中国减持美债的背后,是对美元资产风险的重新评估。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美国财政状况也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担忧。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特朗普上台后多次施压美联储降息,甚至扬言要让美联储主席下岗,导致美联储独立性倍受质疑。中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振龙的分析更加直接。

他认为特朗普对外加税、对内减税和扩大支出的政策组合,使得美元信用严重受损。说得更通俗一点,美国这种"借新还旧"的财政模式,就像一个高杠杆运作的庞氏骗局。

只要新资金不断流入,游戏就能继续,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中国显然不愿意在这场游戏中承担过多风险,减持美债正是风险防控的理性选择。

与减持美债形成呼应的是央行对黄金储备的持续增持,这种"一减一增"的操作组合,透露出深层的战略考量。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全球购金潮兴起后,中国央行重启黄金增持,节奏温和而坚定。

即便在2024年金价屡创新高的情况下,中国央行仍然坚持增持,截至2025年8月末已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储备。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储备资产,不受单边制裁影响,能有效对冲美元等单一货币风险。

温彬分析认为,在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以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储备资产最大收益,中国减持美债、增持黄金符合市场化配置原则。

这种调整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战略性的,体现了中国对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敏锐判断。

美元霸权遭遇集体挑战

中国的行为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从2000年的71%下降至目前的59%,这种变化正在加速。

俄罗斯是这场变革的先行者,自2014年遭受制裁后,俄央行大幅减持美债,将黄金储备从1000吨提升至2300吨,成功避开了后续的金融制裁。

土耳其、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在效仿,纷纷增加黄金储备,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各国对美国金融霸权的集体反思。

美国动辄冻结他国资产、实施金融制裁的做法,让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风险。就像江振龙所说,在全球投资者加速去美元化的过程中,资产配置多元化已成为各国央行的基本共识。

从全球购金潮的数据来看,2024年各国央行黄金净购买量达到1037吨,创下历史第二高纪录。中国、印度、波兰、新加坡等国都在大幅增持黄金,这种集体行为绝非偶然。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传统的美元盟友也在悄然调整,欧洲央行虽然没有大幅减持美债,但也在增加黄金配置。摩根大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指出,这种变化反映了全球对单一货币体系风险的重新认识。

美元虽然仍是主导货币,但其垄断地位正在被逐步削弱,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形成。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美债市场对海外资金的依赖度极高。

一旦主要债权国集体减持,后果将十分严重。高盛最新报告警告,如果美债失去国际信任,美国将不得不大幅提高收益率来吸引资金,这将进一步恶化其财政状况。

没有硝烟的金融革命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金融权力的重新分配。

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到1971年尼克松冲击废除金本位,再到今天的去美元化浪潮,国际货币体系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

中国此次大规模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不仅是对美国财政政策的回应,更是对未来金融格局的前瞻性布局。这种布局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智慧,通过相对较小的资产调整,在全球金融博弈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未来5-10年,全球储备货币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元独大的时代正在终结,多元化储备体系正在兴起。人民币、欧元、日元、黄金等多种资产将共同构成新的储备体系。

任何单一货币都难以再次获得绝对垄断地位。对中国而言,这种调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不仅降低了对美元资产的风险敞口,还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结算中人民币使用比例不断提升,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正在稳步上升。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其金融霸权。

双方在汇率、利率、资本流动等领域的博弈将更加激烈。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倒退,多极化的货币体系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各国维护金融主权的必然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减持美债、增持黄金的操作,不仅是一种资产配置调整,更是一种制度性选择。它向世界宣告,任何国家都有权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储备资产结构,不应受到外部压力的左右。

这种选择的示范效应正在全球扩散,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储备资产配置。

结语

从单纯的数字变化中,我们看到的是大国金融智慧的体现,适度调整胜过盲目坚持。未来五年,全球储备货币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多元化配置将成为各国央行的共识。

面对这种金融格局的深刻变化,你认为哪些资产最具避险价值?

#九月创作激励计划#